漪汾苑小区物业管理中心苏主任介绍,漪汾苑小区建于1993年,总用地26公顷,总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住宅面积达27万平方米。小区内的预制板楼房共有60多栋,住户4300余户,居住人口多达1.7万余人,是目前全山西省规模最大的综合配套齐全的小区。作为全国住宅试点,小区曾经获过“鲁班奖”等多项大奖,房屋质量方面相对而言是较有保障的。但苏主任也坦言:由于采用预制板建造,楼房已经存在抗震隐患,如果市政府能统一进行加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水西关街农业区划委宿舍小区的张大爷,他家住的楼房将近20年了,现在楼房外墙也掉皮了,屋内也部分老化破损。“一直都盼着政府能早日帮忙加固。”在预制板房的另一典型代表——永乐苑小区内,也矗立着一幢幢六层高的楼房。这些楼房从外部看起来要稍微新一些,不过几位居民表示,其楼体内部也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毕竟也是十五六年的老小区了。
据了解,永乐苑小区建于1995年,总建筑面积近1.3万平方米,拥有住户1000余户,长住人口4000余人,预制板楼房共有27栋。永乐苑物业管理中心陈经理表示,预制板房改造可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加固,另一种是拆掉重建。前者虽然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但毕竟只是外部加固,防震效果肯定弱。但如果拆迁和重建,则涉及1000多户居民的安置问题,事关重大,这要综合协调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希望政府能够充分考虑不同小区的不同情况,在改造时提供科学、高效、人性化的改造方案。在提高住宅抗震性的同时,保证居民生活的平稳过渡。
专家建议:准确进行鉴定“比如说四川地震中属于重灾区的安县桑枣中学,该校校长花了40多万元,一圈一圈地加固教学楼,结果在这次地震中,在里面上课的700多名师生全部安然无恙,毫发无伤。”章连兵表示,“这说明了这种改建方法具有可行性,我市的预制板房屋在改造时不妨多多借鉴。”
新建安置用房既要符合国家现行住房套型面积比例要求,又要考虑原旧楼居民住房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回迁安置的套型面积,原则上套型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要达到70%以上。
预制板房改造,不外乎拆除重建和在原基础上改建这两种方法。本市知名建筑师章连兵认为,无论是拆还是修,都必须通过科学严格的鉴定。如果经过鉴定确需拆迁,那就要高标准、严要求地进行建设,保证把好事办好。如果经过鉴定无需拆迁,那么加固则是一种两全其美的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使用“圈梁”和“构造柱”等建筑方式,对老房子进行水平、纵向打包捆绑,就好像用绳子把一个箱子从横向和纵向绑住,在提高房屋的整体性的同时,也可以大大加强其防震性和安全性。新建安置用房要符合城市规划和国家有关建筑和抗震设计规范,按标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按规划建设公共服务设施。严格执行建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保标准,实现水、电、气、热四表出户,具备分户控制、分户计量、按量收费的条件。要尽可能具备垃圾综合处理、雨水收集、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技术,充分利用再生资源。
上一篇:土地闲置原因各异将导致资源浪费成为不争事实
下一篇:中小户型蓄势待发逐渐成为2011年太原楼市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