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市场朝阳前景
供需悬殊的现状预示“夕阳”市场蕴藏着“朝阳”前景。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王素英介绍说,到2020年,我国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中的比重将显著提升,每千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达到35张至40张,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社区,养老服务就业岗位将超过1000万个,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潜在市场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
由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编写的我国第一部老龄事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根据推算,居家养老服务业中上门做家务和“老年饭桌”的年销售额有望分别由2015年的992亿元和645亿元,增加到2050年的3261亿元和2121亿元。
王素英表示,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这将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释放养老服务消费需求,在我国全面建成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业内解读
政府不再包办养老服务,社会资本将“唱大戏”。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业内人士指出,意见的出台,释放出了政府要打破“包办”格局,让社会资本在养老服务市场中“唱大戏”的强烈信号。
求解民办养老机构“用地难”“运营难”
“政策一大堆,落实难到位”,是不少民资养老机构在创立、运行中面临的窘境。民资介入养老机构不但饱受土地难寻的困扰,中央和地方都有明文规定的水、电、煤、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也难见落实。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国务院此次出台的意见,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的土地、税收、补贴等关键要素上都实现了突破。
在缓解“用地难”方面,意见还责成国土资源部尽快“制定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土地政策”。
对于如何避免企业利用优惠的土地政策“以办养老为名、行房地产之实”,詹成付表示,民政部正在与国土资源部制定相关政策,防止此类情况发生。
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之路
在目前现有的全国4万多家社会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约有3.15万家,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75%。然而,不少公办养老机构效率较低,管理不善。
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积极稳妥地把专门面向社会提供经营性服务的公办养老机构转制成为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应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这为搞活公办养老机构,充分发挥其作用,指明了方向。”詹成付说,“公办”不意味着就要“公营”,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就是探索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的路子。
试点金融养老、以房养老
金融养老、以房养老,是国外较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此次国务院出台的意见提出,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詹成付表示,这对于老年人、保险公司来说都是利好消息,如果试点成功,对于解决老年人的养老资金问题、盘活已有房屋资源、扩大保险公司业务都有积极意义。
党俊武表示,国务院出台的意见在养老服务资源配置上厘清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助于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将引导养老服务业进入一个新的春天。
上一篇:房贷从“宠儿”到“弃儿”或对房价起一定作用
下一篇:楼市有风险 银行暂停房贷潮蔓延至二三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