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房屋 刻不容缓!
发布时间:2015-05-29 来源:0352房网 编辑:Ren
摘要:4月25日的尼泊尔地震,再次牵动起全世界人民关注的目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家是每个人的安全港湾。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人,汶川大地震死亡6.9万人,玉树地震死亡2700人,地震中房屋倒塌导致的一连串血淋淋数字在发出警示:我们需要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房屋,刻不容缓!
传统的多层住宅,多采用砌体结构,尤其是欠发达及广大农村地区,房屋多为石块及黏土砖砌筑而成。在地震时,由于抗震性能差,房屋往往整体倒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在我看来,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以其优异的抗震性能,工厂化生产,未来有望引领着建筑业发展的方向。因为相比于普通住宅,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具有五大核心优势。
其一,抗震性能好。钢结构良好的延性赋予钢结构住宅优异的抗震性能,在地震冲击作用下能吸收更多的能量,从而保证房屋安全。
其二,施工效率高,工期短。由于建筑部品多采用工厂预制,现场装配化施工,工期可节省1/3以上,现场作业人员减少约60%。
其三,得房率高。钢结构住宅承重墙体少,房屋布局灵活,墙板采用预制轻质隔声墙体,在赋予墙体更优异性能的同时进行“瘦身”,使得房率提高6%~8%。其四,施工质量高。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大量采用预制构件,工厂流水线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可有效保证建筑质量安全,避免了传统混凝土建筑受限于作业人员水平的制约。其五,施工绿色,节能环保。施工现场减少了大量的支模,湿作业少,建筑垃圾以及建筑噪声大幅减少。而钢结构本身制造施工过程能耗低,环境污染少,100%可回收。
当然,对比传统住宅,虽然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有着巨大优势,但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一方面,由于产业标准化体系和通用部品的缺失制约了住宅工业化的发展,建筑部品在传统建筑能使用,但运用到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体系中时需要重新设计,订制生产。同时检验检测验收标准的缺失导致部分地方存在施工后没有验收标准的窘境。另一方面,由于规模不经济,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应用大部分是以企业自身
投资为主,受制于资金因素,建造规模都相对较小,导致最终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偏高。同时配套使用的楼板以及墙板厂家规模小,产品质量以及施工工艺不成熟,成本相对较高,鲜有
开发商愿意推广。两方面的因素导致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推广受到影响。但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住宅产业化以及绿色建筑的大力推广,以及钢铁产能的严重过剩,未来以下四大因素的变革,将成就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产业化时代的到来:
首先,政府绿色星级建筑补贴以及
政策引导。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容积率奖励和绿色建筑星级补贴,其中对三星级绿色建筑,每平方米给予80元补助;补贴及奖励政策可弥补产业化所带来的部分增量成本。同时地方政府对住宅产业化的政策也日益明确,例如上海、深圳、石家庄等地相继出台政策,强制要求所有
保障房项目采用装配式建筑,保障房以产业化方式大力发展将形成规模效应。
其次,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从事建筑施工现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现场用工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人工成本也越来越高。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施工快捷,节约人力,同时工作环境及劳动强度大幅降低,节省了人工成本,这些将会造就未来专业化、专门化的建筑产业工人。
再次,住宅产业化乃是大势所趋,重视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大量企业的参与以及大量项目的实际应用推动着设计和施工标准化体系逐步完善,通用部品逐渐增多,成本降低将会为行业长期发展铺平道路。目前钢结构装配式住宅成本较普通住宅成本增加已能控制在10%左右,并且相对于PC住宅低。
另外,随着国家对
房地产市场的管控,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然过去,开发商需借助装配式住宅缩短建造周期,提高资金周转率,届时开发商必将成为钢结构装配式住宅的主要推力。
目前,随着《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以及《轻型钢结构住宅技术规程》等行业规范以及一批地方规范的出台,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变得有规可循,同时配套楼板、墙板厂家数量及规模大幅增长,生产及施工技术日渐成熟,整体成本有所下降,目前已能按照绿色施工标准保证500Km以内原材料采购。这一切,将使得钢结构装配式住宅很快驶向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