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摘要:中国需要基础建设,但一个城市需要多大的体育场馆、歌剧院,由领导的癖好说了算,其中的风险大到难以想象。很快,我们就会看到第二个鄂尔多斯与温州。
作为对地方债的持续关注项目,6月10日,审计署公布从2012年11月至2013年2月对36个地方政府本级2011年以来政府性债务情况的“抽查”结果,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5万亿元,两年来增长12.94%。


这是第二次公布普查结果。形势很妙,债务余额增速低于GDP与财政收入增长,并且地方债作为政府背书的准国债之一,仍然受到热捧。投资者的逻辑是,如果地方债都会产生兑付危机,那还有什么债是安全的呢。地方债崩盘等于中国经济崩盘,所以,大胆地买吧。审计署有关地方债的数据过于乐观,受到诸多质疑,从国内外的投行到惠誉、穆迪等评级机构公布的数据,均高于审计署公布的数据。甚至连权威官方机构的数据都不相同。2011年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约为8.5万亿元。而此前根据央行报告计算出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上限可能达到14.4万亿元,银监会2010年底公布的统计数据则为9.1万亿元。情况可能比想象的严重,统计口径过于狭小,抽查集中在大城市,使地方债风险被大大缩小。
2010年3月22日,湖北省发改委主任许克振公布12万亿元投资计划,河南开封投资1000亿元,广西已经承诺会继续推动价值至少1200亿元的多个项目。终于,连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也难以忍受经济下行的压力,积极推动未来五年的1000个大规模投资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和汽车制造。浙江省政府指出,如果项目全部启动,将在建设周期内带动超过10万亿元总投资开支。政府投资拉动经济之风已经从内陆刮到沿海,地方提前透支了未来城镇化所需要的40万亿投资,笔者所到之处,每个城都在建设新区,基建工程开工的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间,从光谷、慧谷、智谷到药谷,所有叫得出叫不出名字的“谷”集中在大量的高新技术园区,城市只要有一座主要景观河,金融机构就被逼迁到河两岸,以便形成金融中心。所有的一切都在说明,中国的经济模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总规划师,是几乎所有大型项目的操作者,甚至连浙江也偏离了市场主导的航道,向着行政经济疾驶。一些城市受益于此,资金人口流入,城市与城市之间加速融合,如金华与义乌未来融成一体,京津未来必成一个整体,但一些内陆城市新区状如鬼城,房地产价格五年不涨,可同期地方政府的债务涨了数倍,成为泡沫最有可能崩溃的地区。
未来化解地方债只有三个手段:
一是房地产价格继续上升,继续抵押融资,直到房地产、金融整体崩盘。各城市都出现了新的标志型建筑,有了自己的天价房,就是房地产支撑地方建设的最好象征。
二是资产证券化,将债券、土地贷款等资产证券化,或者直接促进国企、地方投融资平台上市圈钱。
三是地方政府直接出售旗下资产,以解燃眉之急。希望未来中国房地产价格下跌、股票市场不再融资,都是天真的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