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畏首畏尾的原因之一,在于对银行业的担心。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持续生产出有史以来最为亮丽的财务报表,而监管部门却生活在恐惧心理中,这是又一个怪现象。个中原因当然还是房价。2010年曾经进行过大规模的银行业压力测试,结论是我国银行业可以承受房价总体下跌40%。然而,这个乐观的结论却吓阻了决策层,此后他们就偃旗息鼓了,反而转向防止房价急跌。后来一系列政策的实质是企图站在悬崖边上保持稳定。近来,某个来自港口城市的著名经济学家更是断言中国大陆不存在房产泡沫,这种言论甚合决策者的心意。对此笔者提出两点反驳:1、大陆型经济区别于港口型经济。2、如果我们不能直接从房价高低上来判断是否存在泡沫,可以看看这个行业中的体制和政策,它可以告诉我们当前的房价够不够高。
历史将会证明,我们在犹豫不决中错失了多么重要的3年。目前,中国银行业可谓“四愁临门”:1、整体经济减速。2、房产泡沫又翻了一倍。3、利率市场化改革,高息差要取消了。4、资本项目可兑换,国际金融冲击要来了。我们可以忘却房地产的伤心事,去大谈金融改革。然而,在即将到来的冲击面前,房产泡沫能否保得住呢?纵使银行现在可以承受泡沫的破裂,能否同时承受得了后两项改革的联合冲击呢?我们说现行的体制很坚强,但它是否坚强到了这个程度呢?改革是好事,可是,不去消除泡沫,却先把金融改革提上日程,这种想法恐怕就有一些无脑了。
如何规避金融风险?教科书的基本教导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我国金融监管所采取的思路似乎是这样的:1、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2、把这个篮子高高地举起。监管部门以具体言行表明他们善于“搜集”而不是化解风险。另一个例子是:放着发行自由化的头等大事不搞,证券监管部门却醉心于金融期货和融资融券,后两种举措实际上在为金融市场的链式反应创造条件。只要顶层设计继续缺位,理智仍然这样稀缺,我们一定会在真正的危机爆发之前耗尽手中的所有资源,我们一定会迷迷瞪瞪地走向一个总结果,那就是大萧条。
笔者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主意:既然把房价降下来有危险,干脆就搞通货膨胀。只要物价够高,房价不就显得较低了吗?我曾经以为这是胡说八道,然而,一些观察使我感到,类似的主意,绝不会完全没有人去认真考虑。
上一篇:钟翔:2013只要没有新政 楼市必定量价齐升
下一篇:曾宪斌:2012年楼市慢牛 2013年房价大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