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责任,永远都是企业发展的基石,更是房地产企业的生存之道。又到一年一度的“3.15”维权日,业主倾尽一生换来的房子却住得闹心。那么房屋的各种质量问题,开发商的欺骗手段,购房的各种陷阱,我们知道多少呢?

  • 广告(包括沙盘、售楼书等)陷阱

    为了卖掉房子,开发商往往会在售楼广告中(包括沙盘、售楼书等)对项目做美好的描述,但对于这种承诺又不写在合同里。结果当出现规划变更等情况,买房人要求有一个说法时,开发商却以规划变更已经通过规划部门批准为由,推卸责任,或以合同约定不清搪塞。

  • 内部认购陷阱

    内部认购是指房地产开发商小规模、不公开地预售商品房。由于内部认购的商品房价格相对较低,对那些买房人自然有吸引力。然而,内部认购的商品房是在开发商未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的,其销售行为是不合法的。购房者的权益往往无法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

  • 承诺缩水

    业主在买房时,开发商尤其是置业顾问会承诺很多优势,但后期又不能如期履行。待购房人发觉现实与开发商所说不一致时,开发商会以"此承诺并无书面说明"等各种理由搪塞过去。而这时即使购房者准备诉诸法律武器也因"口说无凭"而丧失主动权。

  • 精装修陷阱

    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精装修/全装修房",但是开发商并不在合同中明确写明装修及配套设施所使用的材料品牌和标准,此种情况下,经常是开发商逃避责任,或让装修公司直接与购房者签订独立的装修合同,并且在出问题时一推了之。

  • 私改规划陷阱

    开发商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擅自更改规划,如小区绿化变更、原有的沿街会所和物管用房都将用作商铺经营、承诺的幼儿园消失、外立面材料私自变更等等。在交房后开发商又以各种理由来搪塞,购房者往往处于相对比较弱势的地位。权益难以维护。

  • 样板间陷阱

    样板间是开发商吸引消费者的"门面",自然经过了精雕细琢。但与实际的房子相比,有的样板间"悄悄"变大,有的装修产品被"偷梁换柱",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购房人需要擦亮双眼。正确的识别各类品牌开发商。并且在收房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 一:了解开发商背景和资质。
  • 二:社区周边的大环境和配套。
  • 三:社区内部规划。
  • 四:投资业主要分析社区内及周边居室数量比例,自住业主看个人需要。
  • 五:房屋面积,层高等误差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