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惠民的记忆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城墙周边没有什么建筑物,虽然有部分城墙砖剥落,但不失其恢宏,大同古城痕迹依稀可见。为此,市政府1984年在石头巷街口还立了“保护古城墙遗址”的石碑。郑惠民说,那时的北城墙外护城河里有过膝的水,岸边长着茂密的垂柳,夏季人们在大树下下棋纳凉,就如现在的东城墙景观。
古城建设,让我们的家园更宜居
老郑退休多年,自从古城保护建设以来,他总要隔三差五地到处走走看看。如今,北城墙要修复了,居住在北城墙附近的郑惠民乐不可支,一来是要搬离拥挤少绿无健身场所的旧居住区,二来是印象中北城墙以及护城河和低垂在河岸边的翠柳就要重展风姿。
很多景致随着城市扩张慢慢地消失了,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护城河里盖了楼房。现在这些楼房已破旧不堪,预防自然灾害能力很差。小区院里也被违建挤占,遇到刮风垃圾被刮得满院,碰上下雨没法下脚,有的小区至拆时仍无法接通燃气,居住环境不尽如人意。在这些老旧小区居住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靠他们自己改变这种居住环境已不可能了。郑惠民说,如今政府要建设宜居魅力城市,首先是要改变老百姓的居住环境,赶上这样的好时代还有什么不满意的!
名城复兴,拉动经济收入知多少
当可观赏可游玩的景点多了时,游客驻足逗留的时间也延长了。郑惠民算了一笔账,一位客人如能在大同住三天,住宿、饭店、购物等服务行业都会有收入,假如以前游客一天在大同消费1000元,现在要达到3000元或更多,不仅旅游收入增加,涉及旅游的服务行业同样有很大一块收入。这样利好的古城建设有谁不为其高兴呢!
新区建设,魅力提升无法估量
一个常住人口达百万的大同,在过去居民、单位依城而居,城市拥挤状况下无绿化空间,少树缺花难与“文化名城”和“大城市”称谓相匹配,这让包括郑惠民在内的大同市民汗颜。郑惠民说,近年来,城市扩展,道路宽敞,随处绿化,景点遍城,干净整洁,走出去的人可以自豪地说大同了。郑惠民是外地人,打小随父亲来大同。他说,亲戚们来电话提到大同建设得怎么怎么好,他感觉很骄傲,可以想见,随着古城建设步伐加快,大同走向世界指日可待。
大同独一无二的历史遗迹很多,如云冈、华严寺、九龙壁、悬空寺等等;绝无仅有的自然景观也不少,如恒山、水神堂、空中草原、火山群等等。过去,每一处古迹形影单调地述说历史,与游客的现实要求相差甚远,唤不起游人的游玩兴致。如今随着古城保护性修复建设,景点越来越多而且形成景观化,相信游客不再是走马观花。古城大同即将成为塞上之城的一朵花儿,含苞待放,娇艳无比。
上一篇:浑源县惠民工程建设将开启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
下一篇:富士康签约进入尾声 大同成为新能源产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