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不早,发展很快,这就带来了机制相对滞后,管理不够健全的问题,一大特征是房价非理性上升,从几百元起步,到几千元过渡,再到几万元攀升,如此超大级别的跨越,每次仅在10年左右的时间,说出来令人震撼。
我有几个熟人,既不搞投资,也不做生意,就是一般公司的职员,因公司福利较好,住房公积金配得较高,几年积累起来数字还不小,但按照政策提不出现金来,他们就去买房,因为买房就可以使用住房公积金,先用公积金缴首付,再用每月的新增公积金缴纳按揭贷款,这样既把公积金盘活了,自己也没有付出多少现金(除住房公积金中个人缴纳的那一半),一套新房就到手了。其实他们已有住房,买新房就是把公积金从公家的账户上转到自己的账户上,房价上涨了,就变成了“投资”,货币贬值了,就变成了“保值”。由于这几年房价大幅上涨,他们的“投资”收益翻翻甚至更多,没介意给财富崴了一下腰,从标准的工薪阶层一跃成了百万富翁。
我也是从发觉一两个人到一二十人再到周边的很多人,都有两套以上房产,其中至少一套不是必需品。原本不做生意的这些人,走到一起就议论房价,有的因为房产投资赚了第一桶金,还总结出经验,琢磨干脆就零打碎敲做房产生意,好像国家税收对零打碎敲房产交易管理还不是那么严谨严格。
我又见识了另一种情形。一次到一个新开发的小区售楼处,只是去看看行情,巧遇一位几年不见的老朋友在那儿当老总,本该很开心的见面总觉得他有些不自在,一阵寒暄之后才知道他以为我去替别人买房,那儿的住宅没打桩就销售一空了,最后剩下几套超大户型的特殊用房,怕我提出来他真的没办法解决而怠慢了老友。
当然见的更多的是刚性需求的购房者,尤其就在我的博客评论和留言中。他们迫切需要到燃眉之急的程度,但房价太高,囊中羞涩。一般城市一个普通职工,年收入在2至3万元(有的还不到),普通房价在5000元/平方(有的更高),买100平米裸房不吃不喝要积攒20年,还得装修配套家具什么的,大城市职工收入高一些,但房价就更高了。别说20年,有的一辈子也别想了。更何况人的生活必需不仅是房子呀,还有老人赡养,孩子读书,看病打针,吃饭休闲等等。
让刚需走开的楼市已显畸形。买房者不一定是需求者,卖房者不一定是开发商,囤房者不一定是房产中介,刚性需求越是急迫者离房地产市场越远。我历来认为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然而,一旦走入畸形区,它的畸形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破坏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美国的情形与中国正好相反,很多人不愿买房,原因很简单,就是买房太容易,什么时候想买就买。美国普通职工的年收入大约4万美元,房价根据地区差异在15至50万美元不等,如果按平均价30万美元算,一个人工资积攒需要8年时间,购房首付在10%至20%,如急需购房,一年工资即可解决问题,而这种房子是指单门独户三层小楼(地面2层地下1层)外带汽车库,暖气空调,前后100平米草坪,如果只解决安居问题,那房价就便宜多了。
美国的次级债危机是老百姓不要房子,投行将房地产通过各种形式打包,有的不但零首付,还可先住半年以后再开始还贷款,有的给人感觉好像白送,这是另一种畸形。而后危机暴发的严重后果危及全球,大家有目共睹。美国的教训也十分深刻。
我前面说过高房价的问题,一是趋城若鹜的迁徙;二是卖地财政困局;三是人多地少的国情;四是价格上涨的预期;五是投资渠道狭窄;六是贫富差距拉大;七是舆论导向偏离;八是投机炒作暴利,等等,再列可能还有不少,但我深切感到主要是机制和管理问题。
现在采取限价、限购、限贷等措施,无不治标不治本,所以屡不见成效,管理层应该考虑在机制体制上动些干戈了。
上一篇:秦虹:保障房市场进入健康转型发展阶段
下一篇:聂梅生:土地将成为地产市场的终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