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住房之所以令群众从失望到绝望到愤怒,是因为穷人没有。富人可以开宝马、奔驰,穷人可能“羡慕嫉妒恨”,但因为他们有公交车解决行路的问题,所以他们不会愤怒、不会绝望。现在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没有住房,没有容身之地,即连“公交车”级别的住房都没有,而房价还在变得越来越高不可及。
中国从1998年开始实行“房改”,民众对高房价的不满情绪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房价格逐渐与市场脱节,逐渐加深、逐渐无望。其实,中国城市里50岁以上的人大部分都有自己的住房。比如北京,有数据统计北京市民72%有自己的住房,18%有两套以上的住房。现在没房的主要是中低阶层、进城的农民和年轻人,他们的收入完全负担不起现在的房价。
我认为,“居者有其屋”中的“屋”其实是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商品房,二是指遮风避雨之所,即保障房。现在“吃、穿、行”有了保障,但在“住”方面还没有保障。政府只有提供公共品,才能解决民众的愤怒。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政府有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政府每年从房地产里获得多少收入呢?数据很惊人。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成本,地价、税费和建安成本,一般各占三分之一。光说土地出让金,去年中国土地出让金达2.7万亿元。2.7万亿元能做什么?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建设普通多层的房子,按现在全国平均成本1000元每平方米计,可以盖2.7亿平方米;如果按60平方米一套保障房计算,能盖4500万套;如果按中国平均3.2人为一户人家来计算,可以住1.5亿人左右。也就是说,就算现在每年有1000多万大学毕业生、1000多万进城农民工及其他需要住房的人群,2.7万亿元完全可以解决1.5亿人的住房问题。所以,房价越高,土地出让金越多,可建的保障房也越多,对老百姓是越好的。
我曾经写过两篇文章,提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中国目前是人口红利时代,刚性需求太旺盛,没房的要买房,有房的要增值,自然带来非常态的房价上涨。第二,只要一个国家经济在增长,民众收入在增加,对住房的需求肯定是上升的。中国经济在未来15年~20年还将继续增长,所以房价没有理由大幅下跌。第三,城市化进程中,每年约有1300万左右农民进城,主要城市的价格会拉高;第四,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人多地少,在有限的土地上盖有限的房子,必然出现供不应求;第五,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大量的人口流向发达地区;第六,中国崛起带来商品溢价,其中就包括商品房;第七,非常态的流动性,国内钞票印得太多。个人认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四大城市的房价,跟国际其他重要城市相比是被低估的。
自唐宋元明清到民国政府,没有土地财政,不靠卖土地的钱,也要维持运转,也要发展经济。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政府是代表人民的,那么卖了人民的地就应该给人民盖房啊,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现在房价越来越高,本来应该盖更多的房,穷人应该更好。
现在商品房一半以上的收入被政府拿去了。年年的巨额资金,主人有权利知道公仆们用到哪里去了。政治民主的推进应从财政公开开始,从土地财政开始。而现状是什么?政府从最初拿出土地出让金的3%到现在拿出10%建保障性住房,都只是历年土地出让金的零头,而且地方政府对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的任务指标没有一年是完成的。可见,这是“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
问题就出在没有财务公开。一位山东的开发商曾对我说,他所在房产公司去年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都被政府拿走了,除了土地出让金外,还有占销售总额2.5%的税、占销售总额10%的费及其他开支。一位北京的开发商告诉我,去年公司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交了政府。虽然因区域、房价不同,上交比例会有差异,但去年国家从房地产获得的收益,除了2.7万亿元的土地出让金之外,还有其他税费,超过3.5万亿元是毫无疑问的。这么一大笔钱,去了哪里?
每年那么大数额的土地出让金到底到哪里去了,这要反复追问。那么,要向谁追问呢?各级人大代表要代表人民追问,很多人大代表开会一提热点问题就说要抑制房价,其实是方向指错了,应该是追问每年那么大数额的土地出让金到底到哪里去了。
房价上涨有正常因素,也有非正常因素。前者是经济学常识,价格由需求决定,还与国人的传统基因有关。不论是办小企业,还是股票、期货、银行存款、艺术品,投资什么都有风险,十多年来国人投资唯一的狂欢节,就是买房。主因是流动性,另一种表述是钞票印多了。十多年来,中国货币发行量比GDP增长多出18%。去年前三季度GDP总量为26.86万亿元,货币发行量为68.6万亿元,接近2.6倍。目前还持有超过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这些不断贬值的美国国债把国内老百姓的财富变相剥夺。所以房价涨并不是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
上一篇:张庭宾:最后一根稻草即将压垮中国房企
下一篇:俞正声:上海不足以撼动整个房地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