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统计,在楼市调控持续一年之后,仍有74%的民众认为房价高企。从近几个月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来看,下降的不是房价,而是房价增速。
楼市调控政策一问世,争议便与期待几乎等同。虽然住建部等部门一再强调,会将调控坚决进行到底,虽然房产税、提高首付等措施也在有意无意地配合调控政策的实施,但无法否认的是,如今暴露的土地财政危机,将进一步加剧楼市调控的不确定性。
官方机构公布的相关土地出让信息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大量上市房企仅完成了不到全年业绩目标的30%;不少地方政府近半年的卖地收入仅是去年全年总量的约20%。
以上海为例。今年目前土地出让收入总额是335.6975亿元,而去年全年,上海的土地出让总收入是1523.7亿元,今年的完成量勉强达到去年全年的22%。上海可视为全国楼市的风向标,上海如此,全国可想而知。
这使得业内的悲观情绪显得理所当然。谨慎投资、小心拿地成了许多企业的“生存法则”第一条,加上销售回笼资金缓慢和融资渠道被进一步压缩,也让地方政府下半年的土地出让前景雪上加霜。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可谓独冠全球,但自20世纪90年代起便步入失落的20年。人口老龄化虽然是根本因素,楼市和股市堆积的泡沫却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如今的楼市调控从根本上而言,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脉络。然而,如果楼市调控本身缺乏可持续性,又该如何是好?
由此,便可看出房企、土地财政、保障房建设一环扣一环的内在联系。楼市调控意在打压高房价,限购限贷打击投资投机需求,但这就必然挫伤房企的拿地积极性,进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而土地净收益中的10%又被要求用来保障房建设。大河不满小河干,缺乏资金保障的保障房,必然危机四伏。无法形成商品房与保障房的双轨制,自然影响楼市调控的效果。
可是,保障房等大量投入将进一步向地方财政伸手要钱,土地财政危机正从年初的悲观预期变成了半年之后实实在在的大问题。这就是一个矛盾的循环体。
上一篇:朱大鸣:土地成为官员腐败的又一个借口
下一篇:郎咸平:制造业将带来房价一派火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