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被操纵的情况下,任何人都不能说市场未来会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降价?这不是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问题。已经出现的现象是,平均增幅下降,而且下降的城市已经开始增加。多数城市是增幅回落,这个已经非常清楚了。
房价平均增幅下降 多数城市增幅回落
全世界没有看到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保持8%以上增长的时候,房地产会出现降价。如果说中央政府一定要降价的话,取消了市场的买卖、关闭了银行的信贷,就一定会降价。政府用看得见的手去操控市场的时候,什么可能都会出现,我们没法说一定要降价,因为我们不知道政府明天要干什么。有可能2012年就取消限购,就可能是涨价;也有可能政府说要取消对住房市场的信贷。
银行不放贷款,是错误的。现在银行都在提高首套住房的首付比例和按揭贷款利率,这是违反中央精神。如果各个部门都去违背中央精神,私自去做主张、去下文件,就是要取消房地产市场,那政府可以直接下文件取消信贷。取消信贷,自然就会降价,因为它已经没有市场了。如果连首套住房都提高门槛、提高成本,只能说明在破坏市场。如果为了降价而去破坏中国市场经济,就更不能降价了,一降价,不就把市场经济搞坏了吗?
信贷紧缩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限购政策,更是违反宪法的。如今我们看到,丹麦重新实行边境检查的时候,世界各国包括欧盟,都认为这是破坏自由,是一种倒退。一个国家在边境上实行检查,都被其他国家指责,而我们国家居然违反宪法,限制人们的购买权,这是违反市场经济。如果这种状况继续下去,会导致经济崩溃。我们已经看到的变化是,住宅的统计供应量在减少,投资在下滑,新开工面积在下滑。如果这几个下滑继续的话,明年还有房子卖吗?后年呢?这会改变市场预期,一段时间以后,供应量一定会减少。如果更多的土地用于保障性住房,而不是商品房,那么商品房供应会减少。去年开工了16亿平方米,历史上最高,本来这些开工面积,会在今年上半年供应到市场。但因为宏观政策,在抑制涨幅的情况下,不批销售证,很多供应没有及时反映出来。
企业可以选择不新开工那么多面积,或是开了一半停下来。去年全国卖了10亿平方米,而真正的有效竣工也就6亿多平方米,销售是竣工的1.8倍,今年上半年的投资,很多是为了建设去年已经卖掉的部分,所以上半年才维持了一个较高的投资增长,如果下半年的新开工面积减少的话,下半年投资额会大大降低。别忘了相当一部分的投资,是用于保障性住房,虽然现在的投资还维持一个高水平,但是大量用于保障性住房,后期,就没有那么多商品房的供应。最近两个月,北京的供应量比以前多。当然会多了,本来3月份就应该多,现在是憋不住了。现在申请销售证的,把建委的门槛都踩破了。
大企业销售收入是增长。公布的前几名的大企业,销售收入增长都很快,没有问题;小企业历来都有问题,收紧银根不仅仅是对于房地产市场,非房地产市场同样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还没有看到房地产市场动用高成本融资。融资成本确实比原来有所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也是在提高,贷款利率现在也是上浮30%-40%。别的融资成本提高,因为银行的成本也提高了。但是,并不是那种所谓恶性高成本。动用高成本融资,以中小企业为主,民间借贷没有多少流向房地产市场,大部分民间借贷,都是中小企业的几百万、几千万借款。信托有发几千万的吗,房地产信托一般都是几个亿的。一小部分民间信贷,对整个市场能有多大影响?融资成本增加,可以这么说,但是增加并没有到恶性的地步。
企业会减少很多投资,来维持现金流
现在的情况,还没有到大量房地产企业转让、重组的时候,远远还没有到。中国就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如果中国出现这种情况,政府就太失败了。至少现在还没有出现。现在要比2008年的情况好得多,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经济是增长的,2008年当时有那么多下岗的,现在有吗?当时出口跌下来了,现在出口跌下来了吗?没有。
例如中小企业,有三块地,可以卖两块地,还有一块,就可以活下去了,而且可以活得很好,为什么要退出?除非只有一个项目,不行了,要退出,只有单一的项目公司,可能面临退出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个战略调整的过程。这和工业企业或其他企业的退出不同,服装企业要退出,除了土地,还有大量的厂房、机器,这些要转让,可能型号不符合购买者的要求。但房地产企业不同,土地、半成品,都是可以改造的,他可以一点产品都不留地全部转让,不存在背一个沉重的厂房、设备的包袱,不能转让,没有这种情况。只有结构调整的问题,房地产业的退出,不是不干就要死掉。
房地产企业最大的特点是不会破产这是因为他持有的是最重要的资源,是土地资源或半成品,所以很容易就进行转让。兼并、重组、 合并是最普遍的,潘石屹在公开市场拿过几块地?但他为什么活得好好的?被接盘的人,不一定就是不行了或者跨了,可能在转让过程中,也赚了大笔的钱。企业可以选择进入,也可以不进入。
上一篇:牛文元:楼市调控可以有效达到市场平衡
下一篇:牛刀:土地暴涨极可能引发全国经济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