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摘要:10月1日起,大同市全面实施“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以后企业再也不用跑遍工商局、质监局、税务局办证了,只需跑一个工商局就能把“身份证”办了。(《大同晚报》10月10日)
2015年5月初,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年内出台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改革意见,实现“一照一码”,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住所登记改革。
“三证合一”,就是将企业依次申请的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为一证,提高市场准入效率。“一照一码”则是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一口受理、并联审批、信息共享、结果互认”,实现由一个部门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过去长期实行的“三证分离”登记制度,是在企业进行设立登记时重复管理、多头管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分属于商、质监和税务机关,要办完这三证得先后到3个单位,分别填写申请登记表,缴纳3次费用,复印3次基本材料,每个单位的办证周期参差不齐,要把三证办齐,不跑若干趟、不等个十天半月是不可能的,群众形象地称之为“跑断腿”。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负担、影响了登记效率,还可能导致行政设卡、故意寻租,影响和损坏政府形象等弊端。
“三证合一”是一件提高效能、节约成本、方便群众的大好事,这就是“减负”和“节能”:减去了创业者无谓的负担,减少了时间成本,减轻了社会成本,提高了政府效率,节约了职能部门的时间、经济、人力等成本支出。这样的减法就是一种政策红利,它释放的潜能,对减轻公众创业负担、激发创业积极性、转变政风行风、提高服务效率,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杜绝“跑断腿”“三证合一”,是一次废除“缠裹脚”式的制度突破。推进各监管部门的行政事项改革,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向。有专家认为,“三证合一”还有利于破除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信息孤岛”,将有效促进建立公开透明的社会信用体系,不断释放出更多改革红利。
换句话说,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三证合一”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纯粹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范畴,具有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的功效。
期待这一“在本轮简政放权中被评价为力度空前、改革彻底”的举措得以认真落实、稳妥推进,带给社会和百姓的好处多多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