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党的十六大以来,大同市紧紧结合自身比较优势,面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实际,变压力为动力,大力推进工业化转型、城市化提升、生态化崛起、国际化拓展、科学化发展,以转变促转型、以转型谋跨越,走出了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大同特色的发展之路。
统计资料显示, 历年来在经济结构上,全市经济总量中第二产业最高占到了70%以上(煤炭工业在其中又占到了70%以上);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0%以上,而第一产业却徘徊在5%左右,11个县区中有5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域经济仅占全市总量的30%左右。在经济下滑的同时,大同市城市可持续发展也面临挑战,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大同市仅矿区、城区形成的两大棚户区居民就有20余万户,举目所见,“贴面屋、连背房”比比皆是,缺少配套幼儿园、医院、超市等公共设施,市区绿化植被稀少……虽然曾数度寻求突破,但却一直未能迈过“煤炭依赖”这道坎,大同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局。
2002年以来,大同市紧紧结合自身比较优势,全力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转变促转型、以转型促跨越,多举措破解“转型之题”。
从加快推动由传统煤炭能源基地向新型能源基地转变、由传统文化大市向真正历史文化名城转变、由传统老工业城市向生态工业强市转变、由传统商贸集散地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变的“四个转变”开始,大同市以打造新型能源基地为目标,加快“煤都”高碳产业低碳开发步伐,建设新型煤化工能源基地,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延伸煤炭产业链条;同时,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现代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推进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着力推进文化兴市,积极探索和实践名城保护复兴之路,逐渐形成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保障、新兴产业为支撑、宜居休闲为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格局。
十年来,每一个市民都感受着城市的变化,一幅幅美丽图景、一串串喜人数字,无不展示着大同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巨变。
工业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工业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1.9亿元,比2002年增加272.3亿元,占GDP比重由35%提高到42%。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较快增长。十年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32.3亿元,年均增长25.6%;实现利税总额130.4亿元,年均增长19.5%。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十年来,大同市农林牧渔总产值由2002年的29.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84.5亿元,年均增长9.9%。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大同市以畜牧、蔬菜、杂粮、特色农业四大产业为发展方向,目前已有14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设施农业取得突破,新建成各类温棚5.4万栋;农业龙头企业由80户增长到150户。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逐步改善。十年来,大同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达2712.1亿元,年均增长29.7%。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比例由2002年的2.3∶48.8∶48.9 调整为4.7∶34.8∶61.5,而且近年来大同市依托园区发展平台,积极推进装备制造、医药、新能源、循环经济、煤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使其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特色城市建设成效显着,功能品位日趋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92条、建设大型桥梁4座,总里程225.05公里,为“十五”期间的11倍;2011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39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2公里,分别比2002年增加7818公里和458公里。城市生态建设取得大发展。近年来,全市先后建设了智家堡森林公园、环城绿化、十里河绿化、云冈峪绿化、文瀛湖景观、采凉山森林公园、御河东西岸绿化带等大面积生态工程。2011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三项指标分别达到43.42%、38.6%、11.89平方米,仅与“十五”末相比就增加13.25%、14.6%和7.29平方米;全市主城区累计供热面积达379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为100%,市区供水普及率达到99.98%以上、水质合格率达100%,年处理城市生活污水2500万吨、污水处理率达到86%;空气质量大幅度改善,2011年市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347天,比2002年的92天多255天。城市通信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邮电业务总量由2002年的9.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6.2亿元;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353.7万户,比2002年的61.6万户增加了292.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33万户,比2002年的7.5万户增加了25.5万户。旅游文化品牌打开新局面。几年来,大同市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主体,以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和国家名胜风景区北岳恒山为两翼,打造名城古都文化、魏辽佛教文化、边塞卫戍文化、夏都休闲文化四大产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旅游业的发展。十年间,全市旅游总收入由2002年的15.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136.6亿元,年均增长27%;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由2002年的460余万人次增长到1616.2万人次,年均增长18.3%。
#p#副标题#e#
商业贸易兴旺发达,服务业规模继续扩大。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56.6亿元,比2002年增加256.4亿元,年均增长15.1%。201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43123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7.7倍,年均增长27.2%。第三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01.8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69.2亿元,年均增长14.8%。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金融运行健康平稳。201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了162.3亿元,比2002年增长了4.5倍,年均增长20.9%。金融运行健康发展。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由2002年末的364.9亿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1870.2亿元;贷款余额由2002年末169.4亿元增加到2011年末的658.7亿元。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十年来,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6151元增加到2011年的18914元,年均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855元增加到2011年的4063元,年均增长9.1%。2011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33.8万人,比2002年增加11.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128.7万人,比2002年增加86.4万人;新农合参合农民152.85万人、参合率达到98.72%。2011年,全市卫生机构达到了3025个,比2002年增加1933个,医疗床位到了1.56万张、比2002年增加0.44万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达18624人、比2002年增加3402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1年末,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3.52%,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7.07%。十年来,大同市体育健儿先后参加多次全省运动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运会和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并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云卷云舒,春去冬来,如今展现在市民眼前的是一座文化韵味浓厚、工业门类众多、服务产业云集的新型城市,而且在2011年大同市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800亿元大关、比2002年增加了624.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万元,比2002年增加了1.7万元,人均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实力显着增强,这也标志着大同市转型跨越发展步入了一个崭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