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摘要:2013年大同市日新月异,强化林业生态建设,提高国土绿化水平。认真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省造林绿化六大工程,搞好乡村绿化、通道绿化,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政府规划建设全市十大工程。
2013年全市十大工程
名城复兴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魅力城市
路径:古城承载着梦想,新城寄托着希望。2013年,我市将继续大力实施推进名城复兴工程,把古城修复保护好,把新区规划建设好,把名镇名村风景名胜区保护利用好。建好特色城,打好文化牌,提升大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严格规划的制定实施。编制完成古城修复保护规划,加快御东新区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加强各类规划的编制实施,实现在规划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古城修复保护工程进度。推进展览馆平移和联通公司迁建工程,完成西城墙修复,力争实现古城合围。推进代王府、四牌楼、魁星楼、东南部民居(含鼓楼东街)等修复工程和云冈石窟五华洞窟檐保护及岩体加固工程。
以国际太阳能大赛为契机,加快御东新区建设。建成24条36.35公里城市道路,建成太阳宫、比赛馆和必要设施,确保大赛圆满成功。基本建成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体育中心。着力建设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一流新城。要以赛事促城建、以赛事促转型、以赛事促发展,向世界展示大同形象。并以此为契机,全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打造国家级新能源示范城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用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个金字招牌和古城这个重要载体,古城搭台、文化打牌、经济唱戏,激“活”古城。加强创意文化和会展文化建设。加快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工业遗址创意产业园建设,完善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形成创意文化三大支柱。组织好云冈文化旅游节等一系列文化展览活动,扩大“中国古都,天下大同”的影响力。
百企强市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路径:坚持国有民营一起上,煤与非煤两手抓,二三产业同时干,以园区为载体,企业为主体,项目为实体,煤炭为本体,大园区承载,大企业引领,大项目带动,走出一条以煤为基、以煤兴业、以煤兴产、多元发展的路子。市和每个县区都要选择100家左右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关联度大的重点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更多企业向好发展,形成国有企业顶天立地、民营企业铺天盖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县域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展局面。
重点推进大园区、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加快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煤化工等八大园区建设步伐,积极推动国药生物疫苗、山西晋投黄酒、低质煤高效综合利用循环工业园、新型纺织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华润20万吨啤酒、同煤60万吨甲醇、陕汽专用车一期、振东一期、普德二期、国药威奇达(含维敏)、玄武岩一期等项目力争达产达效。同煤10万吨活性炭、振东二期、普德三期、同达(含亚宝、威奇达光明)、惠瑞、星宇星火等项目力争建成投产。保利协鑫2.5万吨多晶硅和310兆瓦电站、同煤60万吨烯烃、阳高TDI和ADI化工、灵丘300万吨建材钢、北京国润天能300兆瓦风电供热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同煤与中海油投资295亿元、年产40亿立方米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作为全省综改试验重大标杆项目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最大的投资项目,已获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的路条,要早日开工,加快建设。
确立“以煤为基、同煤为要”的理念,支持同煤集团等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东周窑1000万吨矿井达产达效,马道头1000万吨矿井竣工投产,力争开工建设潘家窑1000万吨矿井,尽快实现大同地区矿井产量稳定在1亿吨的目标,冲刺世界500强。煤运、山煤、中煤等煤炭资源整合主体企业要加快整合矿井安全改造和产能提升,确保16座矿井建成投产,新增煤炭产量800万吨。浑源县所属煤矿要尽快完备手续,确保安全,力争年内达产。
加强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今年确保实现项目储备9850亿元,签约1181亿元,落地1090亿元,开工1089亿元,完成投资832亿元,投产1039亿元。通过开放抓招商,通过招商促开放,以商招商,以才引才,以一引十,以十引百,努力形成万贾云集、群贤毕至的局面,千方百计吸引世界500强、全国500强等优势企业投资我市。要尽快开放大同口岸,设立大同保税区。
放开搞活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要放开搞活中小微企业,凡是法律法规不禁止的都要对民营企业开放,凡是国家和省已放开的都要鼓励发展。实施“百企强县”战略,对各县重点培育扶持的100家左右有优势、有规模、有特色的企业,要优先保障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县域经济快速跨越发展,努力实现县域经济三年翻番目标。发展县域经济,各县区要由单打独斗向区域合作组团发展模式转变。要把国家和省关于综改试验、扩权强县、扶贫攻坚等扶持政策研究好、争取好、叠加好、运用好,充分发挥政策的集聚效应。要创新金融产品,通过发展小贷公司等多种方式,使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得到缓解。
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三产繁荣。加快建设万昌国际物流园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冷链物流园区、晋北大农机物流港和大同市保税物流园区。打造特色餐饮品牌,建设迎宾街、北都街两条特色餐饮街。支持金融业创新发展,积极引进商业名企,繁荣商贸市场。
百园立农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农业大市
路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市的重点在农村发展,难点是农业增效,焦点是农民增收。要通过实施百园立农工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行规模经营,强化农业、惠及农村、富裕农民。重点发展七大类100个园区,即:南郊西韩岭、天镇南河堡、阳高龙泉等20个千亩设施农业园区,大同县西坪镇黄花、阳高东小村镇鲜食杏、广灵南村镇食用菌等10个特色种植园区,阳高、天镇等县的10个粮食高产园区,大同县金森农牧、新荣森康、灵丘荣昌等20个标准化养殖园区,雨润、华晟、京奥、东方物华等20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康园果蔬等10个亿元农产品物流园区,浑源春润、南郊杨家窑、阳高北农阳光等10个农业观光园区,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一条龙的产业链。
加快园区建设进度,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新增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完成露露集团大同绿苑33万吨杏仁露、2万吨脱苦杏仁扩建项目,完成山西宝迪食品工业园主体工程,新发地物流园区建成运营,荷兰瑞克斯旺种苗基地投入使用,晋北大农机物流港项目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道路交通、供电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77.8万亩雁同灌区节水改造,发展膜下滴灌农田3万亩。加强种养结合循环经济及生产技术所需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园区项目承载能力。鼓励农民依托园区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和支持农业园区建设。要利用好天镇向北京东城区直供蔬菜、浑源与北京公司联手经营两大窗口和平台,推动当地种植业和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百校兴教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教育强市
路径: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关乎子孙后代。在此,政府庄重承诺:学校建设不缺钱,再穷不能穷教育。我市要以改革、规范、发展为主题,以布局合理、体系完备、优质均衡、人民满意为目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从今年起,每年选择100所基础条件好、辐射面广、示范性强的各级各类学校,进行重点打造。
加快学校建设。今年要完成大同一中初中部、大同五中、大同九中、大同十二中、大同十七中、大同师范改造和市技工学校续建工程,推进北岳中学扩建工程,新建大同铁一中、大同十中、市特教学校、同煤一中初中部、大同艺校和体育运动学校。各县要重点办好县办高中,吸附学生在本县上学,解决生源流失的问题。加快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建设,今年每个乡镇都要建成1所以上标准化中心幼儿园。
规范办学行为和招生制度,规范教师从教行为。改革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教育督导管理体制。不断提升学前教育规模水平,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提升中小学信息资源应用水平,实现“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提升中小学运动场地建设水平,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提升普通高中教学装备配置水平,达到省定标准;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水平,普及就业人员职业技术培训。鼓励发展民办教育。
城镇提质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宜居城市
路径:城镇化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和引擎。我市县城规模偏小,建设水平不高,全省城镇化率最低的县在我市,尚不到20%。但一小时经济圈的初步形成,为加速城镇化创造了条件。我市城镇质量和水平不高的问题并存,扩容和提质的任务共有。
积极创建智慧城市。实现城镇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加快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城管建设,建立“及时发现、迅速上报、有效处置、督促反馈”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水平。
推进“大县城”战略。做大做强县城,以“城中村”改造为切入点,以保障性住房建设为机遇,搞好县城旧区综合整治,加快建设路、水、气、热等市政基础设施,办好中学、医院、“三馆一场”等公共事业,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县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促进人口向县城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打造统筹城乡发展的桥头堡,实现就地低成本城镇化。
加快中心镇建设。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气候适宜优势和交通便利优势,培育建设一批集群发展型、新区建设型、旧区提质型、园区拉动型、乡村旅游型等不同类型的特色小城镇,加快城镇组群发展。
城乡安居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康居大同
路径: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市近年来受众最广、得益最多、成效最大的一项民生工程。要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困难群众保障对象全覆盖。
加快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今年新开工建设1.9万套、143.7万平方米。继续实行土地计划单列,做到应保尽保。及早办理工程手续,确保依法合规。加快工程进度,确保如期交工。已建成的项目要认真验收,确保功能齐全,配套完善,质量合格。扎实开展住房保障管理年活动,严格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和廉政风险防控6+1制度,把保障性住房这项最大的民生工程办好,确保建设好、分配好、管理好、居住好,实现人民群众的“住房梦”。
实施三项改造搬迁,加快农村安居建设。开展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严格对象认定、资金监管、质量监督、目标考核,今年完成1.2万户改造任务。开展农村住房抗震改建试点,坚持规划先行、农民自愿、统一组织、成片推进,今年完成4000户改建任务。继续推进移民搬迁,今年完成搬迁4150人。
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以乡镇驻地村、中心村和文化景观特色村为重点,通过政策叠加、资金叠加、项目叠加,争取上级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建成一批中心村集聚型、异地搬迁型、以企带动型、旧村整治型、乡村旅游型等不同类型的新农村,努力做到既建新房又建新村。#p#副标题#e#
收入倍增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幸福大同
路径: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在全省排名第8和第9位,城乡居民收入比小康实现程度低于全省4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水平低,是制约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因此,我们要把农民增收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多措并举,补齐短板。
努力扩大就业规模。拓宽城市就业渠道,完成新增就业岗位目标,扶持创业30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万人。建设市级综合人力资源市场,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信息服务网络。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创业人员找到致富项目。
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农民收入翻番的抓手,集中打造畜牧、蔬菜、杂粮等特色优势产业,依靠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通过落实惠农政策、加大以工补农、深化农村改革等综合措施,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医疗卫生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实现新农合、城市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生态建设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绿色大同
路径:加快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强化污染减排综合性措施,提升环境质量。以电厂脱硝和重点企业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减小PM2.5贡献值,确保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进一步加大御河、甘河、十里河、口泉河等流域整治,建设流域生态走廊。加强生态乡村建设,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加大节能降耗工作力度,淘汰落后产能。抓好全市58户省定重点节能企业特别是14户重点用能企业能耗监测监控。加快实施2013年省定重点节能项目。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抓好高耗能落后设备的按期拆除。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30万平方米,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
加快创建国家园林城市。高标准建设城墙周边景观工程等大型公共绿地,广泛开展公共游园、小区和单位庭院等绿化。建成景观适宜、布局合理、绿量达标、富有特色的绿地系统。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推进省级园林县城创建工作,力争实现省级园林县城“零突破”。
强化林业生态建设,提高国土绿化水平。认真开展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和省造林绿化六大工程,搞好乡村绿化、通道绿化,形成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造林绿化格局。今年完成造林31.4万亩,确保全市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城乡清洁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美丽大同
路径:我市要以城市治“五乱”、农村治“四堆”为重点,扎实推行城市环卫管理精细化、农村环卫保洁常态化、城乡垃圾处理一体化、环境卫生服务均等化,实现环境卫生保洁城乡全覆盖。鼓励县区创建国家和省级卫生城市。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以车辆乱停、摊点乱摆、垃圾乱倒、广告乱贴、工地乱象和背街小巷、老旧社区、城中村为重点,全面治理城市环境,实现市容市貌提档升级。今年要创建一批环卫保洁示范街和容貌示范街。
大力开展乡村清洁工程。选择一批重点村,以柴堆、煤堆、粪堆、料堆清理为主要内容,按照“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统一配备环卫设施与清扫保洁工具,统一调配使用垃圾清运车辆,统一选聘环卫监管人员,统一考核各村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清洁,实现村容整洁目标,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垃圾处理场建设,完成“县县有”任务。
平安创建工程
目标:加快建设平安大同
路径:没有安全稳定便没有一切。我市将继续严格落实安全稳定第一要务和第一责任,形成一把手抓和抓一把手的工作格局。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深入开展百日安全专项整治。特别是要采取果断措施,坚决打击私挖滥采,坚决打击非法生产,坚决打击违法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饮食用药安全。
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天眼工程城区全覆盖。对重点要害部位、治安复杂地区和城乡结合部,实现全天候和全方位管理。加强城乡社会防控网、街面巡逻防控网、重点场所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技术视频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等六张网建设,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实现打防管控一体化,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和水平。
推进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三级平台”、“四级网络”基层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完善组织框架、运行管理、信息支撑、组织保障四大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创造平安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