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摘要:耿彦波是一位做官与做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两栖式官员”。伴随着持续10年之久的争议,耿彦波一路前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经营城市,他成功地寻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
耿彦波,男,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函授本科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任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2月7日,太原市四大班子领导、法检两长会议召开,宣布省委关于太原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职务任免的决定。省委决定,耿彦波任太原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2013年2月8日上午,山西省太原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九次会议,决定任命耿彦波为太原市副市长兼太原市代理市长。
主要政绩
主政榆次
耿彦波是一位做官与做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两栖式官员”。伴随着持续10年之久的争议,耿彦波一路前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经营城市,他成功地寻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
从1995年任灵石县县长开始,惯打“文化经济牌”的耿彦波就一直致力于保护挖掘晋中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先是灵石的王家大院;2000年4月调任榆次后,又修复了气势更加恢宏的“常家庄园”。为官7年,他把两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居庄园推向了全国,更推向了市场。如今,在北京地铁站,可以看到“王家归来不看院”的旅游产品广告——夕阳余晖之下,层层屋檐组成的气宇轩昂之势,足以雄霸天下。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耿彦波幸运的是,他为官任职的地方,都遗存着大片的古老民居;晋中历史文化幸运的是,有位地方官很“识货”,能从过往岁月的遗物中看到文化的意义以及未来的价值。
“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只猴”。这是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榆次城建状况的一种戏说。然而,在耿彦波“多留遗产,不留遗憾”的修复思想和“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下,经过500多个日夜奋战,一个占地面积100万平米,具有儒、道、佛等文化特征,集中国传统优秀建筑精华的老城展现于世人面前。它有中国最大的县衙,中国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城隍庙,中国北派最大的城市古典园林群落。
榆次老城改造完成后,漫步街头,居民宋五寿用朴实的语言编了一个顺口溜加以赞誉:“榆次老城泛新颜,扬起新旧两条帆;欧式架构美如画,东西风情都好看。”
主政太原
“太原老百姓最怕的是太原不变”太原要“建设一个新城,改造一个旧城,挖掘一个古城。”上任之初,耿彦波就提出太原城市建设的宏观思路。延续了灵石和榆次的一贯做法,城建依然是耿彦波工作的核心内容。改造工程启动“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金代山西著名文人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出了“龙城”太原的雄浑之美。素有“龙兴之地”称呼的太原,拥有2500年建城史,如今虽古韵犹存,却风光不再。
拉开城市新框架,提升城市档次与品位,成为太原市党政决策者的共识。恰在此时,耿彦波于2006年6月任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与管理、国土、规划等方面工作。“大推进战略”为了加快城市大建设的步伐,太原市政府代表团于2006年9月6日-10日,专程赴合肥、上海与深圳,就城市大建设、拆除违章建筑与城中村改造等,进行专题调研。很快,2007年被确定为太原的城市建设年。太原采用了“大推进战略”,同时开工五条主动脉。不过,与轰轰烈烈的城市大建设场面相比,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耿彦波仍然不为街头巷尾的老百姓所熟知,用一些官员的话说:“耿市长很低调。”空间艺术城市建设是一种空间艺术。在耿彦波的城市改造理念中,道路改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耿彦波看来,修路这个简单的概念并不能概括当今太原市的大动作,道路不仅仅是为了交通,道路是城市的血脉,更是城市最直观、最生动的窗口,是城市景观最重要的一部分。以迎泽大街为例。有着“第二长安街”美称的迎泽大街,遵循“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原则,时至今日,仍令太原人引以为豪。这条大街也承载着太原人乃至山西人太多的记忆。在迎泽大街改造工程指挥部,每天早上八点都要开一个调度会,及时让交警部门向市民通告路况,早做准备。这些涉及老百姓日常出行的细节,耿彦波每天都要过问。#p#副标题#e#
主政大同
从2008年01月,任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开始,在大同市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城建风暴”(参《争议大同市长耿彦波:万人签名支持其工作》),一时间成了大同百姓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大同是山西第二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这给擅长挖掘文化遗产商业价值的耿彦波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这是一个能够大有作为、大有可为,能干大事、能成大事的好地方。”履职当天,耿彦波表示,大同可做的事情非常多。“他一来就一头扎在城建里。”大同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同生说,耿彦波对城建特别内行,办事效率很高,十几年拆不掉的“老大难”哗啦啦都拆了。
耿彦波在大同城建方面的一个大手笔是,恢复大同古城面貌,其中包括修复周长6.5公里的城墙。大同市区残留的古城墙随处可见,为了把它们连起来,原址上一些在建的房地产项目必须拆除。这也是耿发起城建“风暴”的一个原因。
“争议”市长
围绕耿彦波的一系列大动作,当地人很快分化出“挺耿派”、“疑耿派”两大阵营。“挺耿派”说,大同太需要这样的城建大手笔了。
20多年前,大同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又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入选国务院公布的13座较大城市,但当地人形容大同城市形象时,调侃说:“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 大同正在落实第三版城市规划(2006-2020)。新版规划确定大同城市人口135万人,建设用地127平方公里,包括三个组团:十里河以西是以同煤集团为中心的工矿区;御河以东为新区;两河中间是需要保护的老城,也是的市中心。
为强化古城保护,疏解老城人口密度,规划确定以御东新区为重点,向东发展。也就是说,大同城市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一个需要突破的关口,而要实现这种战略性转变,整合城市功能向东迁移。
大同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刘明君表示,没有这种力度,大同的城市面貌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疑耿派”则对耿彦波做事的合法性表示质疑,同时担心耿彦波的激进手段很难长久坚持下去。
此前,有干部曾向耿彦波反映拆迁难。耿彦波的回答是,把利益让给老百姓,拆迁就不难了。但是拆迁户最关心的拆迁补偿方案,还在研究中。“争议比较大,具体的补偿办法一直定不下来。”侯同生说,如果真像市长所说让利给群众,大部分人是会满意的。对这些争议,耿彦波在上任之初就表明:第一,着眼长远,做好规划,绝不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第二,做事要经得起考验,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
至于大同的城市建设方针,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还是办多少事,找多少钱?耿彦波选择后者,主张以资源的资本化推动城市建设。
时至今日,大同的城建还在轰轰烈烈的推进,只是耿市长的调离让大同百姓觉得没了主心骨。2月17日大同市民顶着凛冽的寒风在东城墙广场集会,签名挽留耿市长。大家这么做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对这位把工作写在大地上的市长的感激与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