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我们要坚持生态立市战略,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加快生态建设步伐,加大污染治理及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产业绿色发展、城市生态宜居的国家级园林城市。”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丰立祥对我市“十二五”规划建设“生态强市”作了这样的阐述。这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四化”战略之“城乡生态化”的重大举措。生态建设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山川秀美、生态宜居、富裕文明的新大同正在向我们走来。
生态建设之于大同,显得更为迫切而重要。作为举世闻名的“煤都”,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大同在为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一个300万人口的大城市在巨大的历史欠账下失去了昔日的魅力。 “十一五”时期,我们提出绿色崛起、环境优先的生态化发展战略,全市城市绿化投资22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28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投资20亿元,新增供热面积3040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87%;环卫基础设施投入4.19亿元,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同时污水处理、供水管网建设均有了较大的突破,实现了建设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迈开了向国家级园林城市进军的步伐。
按照“十二五”规划发展任务,大同要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生态宜居、富裕文明的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强市,成为京津冀蒙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实现这个目标,生态建设至关重要。生态立市战略的提出,意味着我们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
推进生态立市战略,需要我们坚持增绿增收并重、造林造景并举、绿化美化并行、城乡山川齐绿,深入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要大力推进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水资源保护、雁门关生态畜牧区建设、太行山绿化和生态修复五项工程;要构筑城市生态框架,保护好城市水源地、城市生态廊道等生态系统敏感点;要加强城市河、湖、水系治理,增加生态环境用水,维持自然生态功能;要建设公园绿地、环城绿化带、社区绿地、企业绿地和风景林地,围绕城市交通干线和城市水系建设绿色走廊;要完善激励约束和生态补偿机制,引导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绿化荒山荒坡,建设生态县城、生态村庄、生态企业、生态单位,把大同打造成生态名邑。#p#副标题#e#
推进生态立市战略,需要我们坚持防治结合、预防为主,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注重环境协同治理,确保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要实施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严格煤焦冶金等传统产业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低碳、环保型产业;要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程、蓝天碧水扩容提质工程,大力推进十里河、口泉河、桑干河等重点区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控制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以及烟尘、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要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快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水电差别价格和排污权交易等制度;要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强化对排污企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监测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要统筹城乡污染防治,改善城乡结合部的环境质量。
推进生态立市战略,需要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按照“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的思路,全面推进各类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循环化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同煤塔山煤炭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阳高龙泉循环经济园区的示范效应,继续抓好循环经济试点企业、试点项目和试点社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型农业、循环型工业、循环型服务业,建设循环型社会,使循环经济成为基本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模式;要进一步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完善煤炭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加强资源的节约管理。
作为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的的重要立足点,今年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目标已经确定,任务非常艰巨。做好各项建设工程,既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狠抓落实,也需要牢牢把握转型试验区带来的机遇,用好、用活、用足转型试验区的政策,先行先试,抢占先机,力争成为享受到转型试验区政策红利最多的城市,确保全年经济工作任务的高质量完成,为“十二五”各项目标的如期实现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