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珍贵的古代建筑文化遗存不仅对研究大同地区历史文化渊源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研究和发展我国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大同地区与我国北方广大区域的古代文化联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特别是这些早期建筑的总体布局、体例保存得很完整,对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以及营构之法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是世界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大同市古城内就伫立着两座规模较完整的辽金建筑群——华严寺和善化寺,都以其独特的建筑、布局、塑像和壁画成为辽金时期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1961年都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古城内清远街南侧坐西向东的华严寺,据辽史记载,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因雕刻《契丹藏》579佚而修建华严寺南中轴线主殿薄伽教藏殿,辽清宁八年(公元1062年),道宗皇帝巡视“西京”,遂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在这种气氛中,华严寺的主要建筑大雄宝殿、海会殿相继落成。道宗帝亲自撰写了《华严经随品赞》十卷,华严寺更为兴盛,其附属建筑南北阁、东西廊、宝塔、斋堂、厨库及陀罗尼经幢等相继落成。
薄伽教藏殿被称为“辽代艺术博物馆”,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木骨与斗拱相结合的手法,是国内现存辽代小型殿阁式建筑的典型,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减柱法”较早的实例。金、元、明、清各代都曾修葺,1987年——1990年大同文物部门曾对此殿落架大修。殿内佛坛平面沿袭了唐制,成倒“凹”字佛坛。佛坛上完整地保存着31尊辽代彩塑,正中三尊大佛端坐在莲花台上,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以主佛为中心,配置四大菩萨、胁侍、供养童子,四大天王等像,构成一堂诸佛讲经的生动场面。在三尊主佛的上方,有辽代建造的八角形藻井三个,为不等边八角锥体。在殿内塑像后,依墙环壁一周建有双层楼阁式藏经柜共38间,共使用斗拱17种,其中双超双下昂七辅作柱头,是目前已知辽代斗拱中最为复杂的一种。壁藏间搭建着一座圆弧拱桥,并在桥上建有“天宫楼阁”五间,不仅将经橱和佛龛结合为一体,更烘托出了“天宫楼阁”的凌空高悬气势。
在华严寺北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古代木构宗教单体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大殿,建在高大的5米月台上,占地面积1559平方米,被专家们认同是“国内佛殿中稀有之巨构”。它的构件之大已到了惊人的程度,筒瓦长约80厘米,仅一块就有27斤多重。大殿顶脊之上一对琉璃鸱吻高达4.5米,色彩鲜艳、光彩照人,金代琉璃鸱吻保存至今已是凤毛麟角,华严寺可谓是得天独厚。大殿内现存32尊造像,为明代雕塑作品,大殿中央佛坛上端坐五尊金身如来大佛,佛高3.1米。佛坛两侧的台基上侍立着20尊天王彩塑,身高2.8米,是一组极为精彩的塑像。大雄宝殿内壁上绘制21幅巨型壁画,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由大同钟楼西街兴隆魁董画铺画工董安等人共同绘制,共有887平方米,画面共绘有五千多人物,用数十组画面展示了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从出生到成道的传记。殿内平棋为明代宣德年间补装,在清代光绪初年进行彩绘,图案有龙、凤、花草、仙鹤、梵文等贴金彩绘1012块且无一雷同。
根据《辽史·地理志》的记载,这座大寺初建时,不仅仅是帝王礼佛和辽朝贮经的敕建寺院,同时因寺中“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还具有皇家祭祀祖先的性质,因此成为西京规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极其旺盛。在辽保大二年(公元1122年),这座鼎盛达百年之久的华严寺毁于兵火之中,《金碑》记载;“天兵一鼓,都城四陷,殿台楼观,俄而灰之,唯斋堂、厨库、宝塔、经藏,洎守司徒大师影堂存焉”。
大同古城南还保存有一座著名的辽金建筑群善化寺。此寺曾名为开元寺后更改为大普恩寺,始建于唐代中叶,后来毁于兵火,直到金代天会六年(1128年)得以重建。寺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为辽代原物,普贤阁、三圣殿及山门为金代所建,大雄宝殿建在3米高的月台上,面阔七间,进深五间。1994年落架重修时有一奇特的发现,外檐东北角转角铺作,承托老角梁的非寻常宝瓶,是一罕见的木刻侏儒像。殿内供奉辽代泥塑44尊,壁画190平方米,这些塑像、壁画、人物姿态优美自然,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普贤阁金贞元二年所建,平面呈方形,两层,中有腰檐,顶为歇山式,楼上设围廊栏杆,是一座结构精巧,比例匀称的辽式楼阁。三圣殿金天会年间所建,采用减柱法最为大胆。按此殿间数计算,应有内柱12根,但古代匠人只用4根经柱支撑,扩大了殿内活动空间。在殿外次间铺作的斜拱,形似“倒置的香蕉”,美如“怒放的花朵”,它是金代最为绚丽、最为硕大的斜拱,堪称斜拱之最。殿内佛坛上供奉“华严三圣”(中为释迦牟尼,两边为文殊、普贤),殿内还保存四通非常有价值的石碑,其中有宋人朱弁撰文的《大金西金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很有文物、史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