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摘要:一句“跑下来了”,成为今天的网络热词。众多评论劈头盖脸的把矛头指向大同县,1990年代全国刮起的小康风,小康县是典型,成为小康是一种荣誉和面子。在这个背景下大同县被冠以了小康县之名。
16年前的大同县日子确实比邻县好过一些。大同县是纯农业县,人均耕地较多,从农业收入看,要高于邻县。大同县另外的收入来源是煤炭。因靠大同市东侧,大同县成为煤炭输出交易重地,境内有两个煤检站。大同县人搞运输和倒卖煤炭,收入颇丰。当时小康县的称号的确给百姓带来些许自豪。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顶着高帽的生活过了许久,再度回首时只发现得“贫困”者多助,周边县城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小康县”百姓却只有打肿脸充胖子的份。
与大同县相比,“贫农”灵丘一直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帮助,给钱,给物,给项目。
对比大同县,灵丘县城显得要“发达”。商业街上,有了各种国际品牌的体育用品专卖店。当地有人把灵丘县城称作“小香港”。
大同县戴着“地主的帽子”,灵丘则一直是“贫农”。1985年,灵丘被山西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多灾贫困县。1991年1月,灵丘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2001年,灵丘被国务院核定为新时期扶贫开发重点县。
灵丘等贫困县会得到“输血式”扶助。贫困县享受专项扶贫资金、各部门的资金倾斜和定点帮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优惠等等。
还会得到中央对口扶贫。灵丘县的帮扶单位是团中央。公开报道显示,1998年8月20日到2003年底,五年中,团中央为灵丘各项建设直接投入资金500多万元,捐赠汽车、电脑、药品等各类物品价值530万元。组织实施各类项目140多个。
山西各省级机关则负责帮助灵丘县下辖的贫困乡镇。1996年3月15日,山西省委为灵丘派驻扶贫工作队,省体改委、建材局、贸易厅、地税局、团省委、机电厅、科协7个厅局每个厅局帮扶1个贫困乡。至2000年的五年期间,山西省委7厅局扶贫工作队总投资1355.10万元。
大同市委从1996年开始派出工作队,市发展计划局、财政局、民政局等约20个单位在灵丘县定点包村扶贫。
这个时期的大同县,刚刚戴上小康的帽子。不但与扶贫政策无缘,小康县的各项配套支出还带来沉重负担。
为官一任,什么最为重要?
大同县城所在地西坪镇的景象凌乱:烟雾弥漫、货车首尾相连缓慢挪动、低矮的建筑散落在仅有的几条街道周围……大同县与大同市区毗邻而居,但20多公里的间隔令“卫星城”大同县城寒酸得如同一个乡镇。
直到现在,大同县政府信息网络中心负责人孙进军仍然有些愤愤不平,他认为大同县的贫困落后很大程度上是“沾了小康县的光”。
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直言,当初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影响了大同县的发展。
这位官员隐约记得,大同县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成为”小康县的,彼时的领导为了政绩,在统计数字上做了文章,使贫弱的大同县在数据上很光鲜,为以后埋下了隐患,很多贫困县的政策难以享受,其后几任领导也承担了巨大压力。
坊间有另一种说法:当时大同县拥有煤矿、煤检站,以及砖厂、水泥厂等企业,财政收入还不错,领导戴“穷帽子”的积极性不高。后来企业关停,国税地税分家,大同县成了真正的贫困县,但再想要回“帽子”已不可能。
不管是何因素,大同县统计数据的“虚高”是事实。大同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夏静安向表示:“大同县现在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很难完成上级下达的GDP等各项指标任务,只能把市里设在大同县境内的工业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等计入其中,而事实上其税收与大同县没有一点关系。”
不过,大同县最终如愿以偿。“从小康县到贫困县,大同县终于回归本位,找准了自己的位置!”
本文由0352房网首发,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