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住房保障或入2014年立法 将调研共有产权房
发布时间:2014-01-20 来源:0352房网 编辑:李建霞
摘要:1月19日上午,北京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市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表示,作为今年的立法工作之一,将制定《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简称控烟条例)。此外,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对基本住房保障条例进行立项论证。
市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主任李小娟介绍,在本次人代会上,有一个代表团和若干代表提出关于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条例的议案和建议,目前正在研究,“很有可能纳入今年立法计划”。
住房保障条例:将调研“共有产权”住房
根据立法安排,今年,市人大常委会还将对基本住房保障条例进行立项论证。所谓立项论证就是具体研究并解决这个法写一些什么内容,按照什么思路立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
建设保障房中引入了“共有产权”的概念。李小娟介绍,在对基本住房保障条例的立项论证过程中,就会涉及“共有产权”的问题。李小娟说,现在房子动辄几万元一平米的
价格,其实不是建房子贵而是
地价高。如果考虑到人们有居住的权利而不是
土地的出让使用权,地钱实际上政府给提供,对基本住房的保障责任,可能就形成一种共有产权。李小娟说,立法部门已经注意到外省市提出了“共有产权”的概念,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制度,北京也有可能按照这个想法来做。
此外,李小娟表示,房屋出租条例也正在进入立项论证,在所有北京市制定的相关
政策里,虽然有特大
城市调控人口规模的任务在,但是在具体的政策制定过程中,会考虑到常住人口的合法权益保障。
多名代表建议为房立法
在本次人代会的第10号议案中,李国等21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完善本市基本住房保障制度”。
议案中指出,住房保障工作的开展,采取了自上而下,以每年完成一定数量保障房建设任务为重点的推进方式,尚未形成基本住房保障的制度性安排,群众缺乏对基本住房的制度预期。
代表们认为,北京当前的住房保障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基本住房保障制度尚不够健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保障房种类多,政策边界不够清晰;产权式保障房有可能成为
投资获利手段;保障房供应量仍显不足,申请人轮候周期过长;保障房的分配和运行管理机制还不健全。
议案中提出,应加快制定《北京市基本住房保障条例》,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运行,结合本市实际情况,针对突出问题,加快地方人大立法的进程。通过立法,构建住房保障制度框架、政府责任约束机制、准入退出等运行机制、社会参与监督机制、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为住房保障工作提供法规支撑。
第62号议案中,代表们也提出相似的问题和建议。
专家建议稿获得“认可”
据了解,2013年北京两会时,《北京市基本住房保障条例》就已完成立法预案研究报告和专家建议稿。市人大常委会在充分调研、座谈及开展基本住房保障法规预案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于2011年正式通过并启动《北京市基本住房保障条例》法规预案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委托北京市
房地产法学会起草了《〈北京市基本住房保障条例〉(专家建议稿)草案》。
去年7月上旬,市住建委副主任程建华、市住建委委员邹劲松
专题听取了市住保办关于《条例》立项论证情况的汇报。邹劲松对《条例》的立项论证报告提出了修改建议,要求从北京市现行住房保障制度出发,梳理出实践中的难题,深层次地论述立法必要性。他强调:要通过立法将北京市住建委在住房保障工作中开创性的做法以及好的经验固化下来,在法规中明确基本住房保障范围、保障方式、保障标准、建设、分配、审核及后期管理等方面内容;并要求下一步广泛调研听取意见,加快推进《条例》立项论证工作。
1月19日,北京市房地产法学会秘书长高喜善表示,相关方面对该学会起草的建议稿“比较认可”,建议稿中包括基本住房保障的内涵、基本原则等,包括
规划和计划、资金和房源筹集管理、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价格确定、申请和准入、监督管理等涵盖住房保障的各个方面,共50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