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高铁犹如一条蜿蜒的河,在中国的版图上流淌。这条举世瞩目的“铁河”,注定将在中国交通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无论如何,它改写了中国轨道交通的历史,改变了沿线城市的命运,更改变了百姓的生活。
京沪高铁,将以何种姿态示人,答案即将揭晓。
京沪高速铁路全程1318公里,总投资2209亿元,全线穿越我国东部21个大中型城市,其GDP总量约占全国的40%,初步测算年旅客发送量4亿人次以上,社会惠及面8亿人。
京沪高铁列车试验速度达到400千米/小时以上,设计时速达到350千米,运营时实行时速300千米/小时和250千米/小时两种速度等级混跑的列车开行模式。
京沪高铁全线设24个车站,其中始发终到站5个,分别为北京南站、天津西站、济南西站、南京南站、上海虹桥站。中间站19个。全线 59 处跨越既有铁路,41 处跨越高速公路,99 处跨越等级公路和城市主干道。
京沪高铁正线里程中桥梁达 1059.7 公里,占全长的 80.4% ;路基 242.5 公里,占全长的 18.4%;隧道 21 座,15.8 公里,占全长的 1.2%。
京沪高铁——毫无疑问,这是一条从规划之初就以创造“第一”为己任的铁路线路。这条承载了太多国家意志、社会经济效益期望的线路,其建设进程并不一帆风顺。
从上世纪90年代末,铁道部提出京沪高铁构想之时开始,关于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歇。在“缓建与急建”的争论中,曾有报告建议,力争在1995年开工,2000年前建成。而在“高速轮轨与磁悬浮”的争论中,造价更高、与现有线路不配套的“磁悬浮列车”最终被淘汰。
或许是厚积薄发,当等待了太久的京沪高铁重出江湖之时其进展非常迅猛。
2006年2月,国务院第126次常务会议批准京沪高速铁路立项。
2008年4月,京沪高铁正式开工。
2011年6月,铁道部在“京沪高铁开通运营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京沪高铁已通过初步验收和安全评估,将于本月底正式开通运行。
只是短短三年,这条路就要通了。
赶在全线竣工之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行走京沪高铁沿线。在车尘飞扬的公路桥墩底下喝着老乡家的茶水;脚踩泥泞,穿过“村村通”的公路;在站台上,听着一辆辆的测试车辆呼啸而过……或喜或忧的故事,随着不断延伸的铁轨一一展现。
6月6日 天津南 “找不到”的车站
半个小时,这是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的“一杯茶”距离。然而在天津东站下车后,寻找天津南站的难度大大超出了记者的预期。
“天津南站拆了(指的是原来在河东区九经路的老南站),我在天津住了半辈子,天津的三个火车站是天津东站、天津西、还有天津北。”一位老天津卫用坚定的口气向我们保证。
费尽周折,记者终于赶到新的天津南站工地现场:脚手架上有一排排工人上下行走,广场上是吊车正在协助工人绿化栽种树木,一片繁忙。
面对即将开通但还稍显混乱的工地施工现场,中铁建工京沪高速铁路六桥项目部的陶经理告诉记者,车站内部的工程建设、联调联试、运行试验都已完成,“外行”看来的乱,其实都是收尾工程,很快就会完工。
端午假期,工程人员也没有休息。陶经理说,他们已经在工地过了两个春节,又何况一个端午。
出了车站不远,路边的广告牌上打着“高铁西部新城、品质洋房”的房地产广告。在距新车站所在地张家窝镇政府不远的社会山小区,居民梁先生如此评价高铁:“高铁的开通和地铁的接入确实给附近居民带来了方便,也让镇上的房价涨了一些。但是离北京更近了也是个尴尬的事情。”
的确,作为和首都咫尺之遥的另一个直辖市,“太近”似乎成为了近些年来天津经济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弯——在为天津吸引投资和商机的同时,也成为了很多企业、公司“弃津选京”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高铁似乎与天津无关。政府并非没有宣传:6月13日,天津市长黄兴国还在南站进行了工程调研。但是对比政府的关注,这个大城市里的普通百姓似乎更在意自己身边的生活,而没去留意那些淹没在众多新闻中的南站消息。
上一篇:多家保险公司牵手在即CBD第二轮招标中再次出手 
下一篇:社科院倡议实行房产税 引导合理住房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