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人士指出,这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欺诈”手段,售楼员往往喜欢先带购房者去看样板间,并没有指出样板间装修标准和交房时的标准是否一致,而普通的购房者也通常喜欢凭借对样板间的直观感受来做出判断。
由于精装修住宅并不容易看出内部品质,质量问题往往会在使用中体现出来,成为精装修中最“隐蔽”的陷阱。
据业内人士报料,往往精明的开发商提供的知名品牌并不假,只是他们会“偷梁换柱”选用这一品牌中的低档过时产品,而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却为此付出合格产品的价格。相比之下,这就是更高明的一种手段,因为由于普通购房者是很难甄别精装修的品质的。同时,降低施工质量标准、减少施工成本投入也是开发商惯用的手段。
许多精装修住宅往往看上去很美,其实远远低于实际价值,某知名装修公司的设计师李小姐指出,开发商往往会一味夸大装修标准,而实际费用却低得离谱。另外,由于房产开发周期较长,等一两年交房后,装修时所用的产品早已贬值,而且开发商大规模采购也会降低成本,而这一部分盈余依然要消费者埋单。
究根问底出现问题究竟是谁之过?
精装修住宅所出现的缺陷和问题,并不是一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是和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水平、行业发展特点分不开的。
如今的房地产行业依然是一个卖方市场,在强大的市场需求面前,不少企业在权衡社会道义和获取利润上迷失了方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认为,有些开发商做精装修项目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只是注重项目短期的经济效益。为了获取利润的最大化,一些不负责任的开发商开始使用劣质产品以次充好、降低施工标准等手段,这是造成目前市场上精装修住宅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
李红征说,中国房地产行业还处于摸索阶段,产业化程度还比较低,不可预知的变数太大。例如,精装修所用到的各种材料受政策的影响变化很快,而且各种材料的标准也不相同,是按照承诺还是按照规范来办,不好把握。
徐钧认为,社会监督体系还不是很健全也是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目前国家还没有明确的监督条例对精装修房进行监管,在精装修的具体操作上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可以依据。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条例,能对具体的实践操作起到指导作用,使精装修市场逐步规范。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精装修住宅规划设计不成系统也是产品容易在细节上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精装修从设计到施工再到装修,应该统一规划实施,但实际操作中却不是这样,开发商往往将施工和装修分开来做,使得各环节之间产生脱节,从而造成设计师的意图不能实现,最初的方案得不到有效的执行,室内装修也由注重功能变成了注重外观的装修。
买房子毕竟是一辈子的大事,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一定要多长个心眼,做到心知肚明。为此,我们还讨教了几位业内人士,他们的建议兴许可以帮助您规避可能存在的欺诈风险。
李红征建议消费者一定要选择品牌实力企业的精装修产品,因为品牌企业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资金实力,对企业形象也更为重视,因此,出现质量问题的情况会少很多。
他还指出,消费者要注意签订前期物业管理协议。在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之前,开发商会委任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消费者应该对精装修的维修进行详细约定,增加自我保护意识。
徐钧认为,国家虽然没有明确的精装修验收标准,但消费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聘请专业的技术质量监督验收部门对产品品质和施工质量进行验收,详细检查各种材料和品牌的相关进货证明材料,最大限度地保障自身权利。
建议消费者签订精装修房屋购买合同时要注意“装修”部分的约定,在法律上合法的事先约定在合同中,防患于未然。
首先是装修的价钱,精装修是房屋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存在的,签订合同时应注意到房价不是普通房屋的价钱和精装修的费用的相加,而是要体现出精装修房屋是一个整体,一旦出现纠纷也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其次,对装修的标准进行约定。要把房子交付时的装修标准在合同中加以明确,从装修的设计、布局到建材品牌的选用等都要体现在补充条款中。
第三,约定装修项目变更问题。装修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多数人都在装修过程中有所改动,这样一来,在签订合同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
上一篇:置业者在购买二手房前应先弄清楚房屋的底细
下一篇:防折扣当中的数字游戏 买房也要学会讨价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