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同市委、市政府将保障性安居工程作为“一号民生工程”,秉持“拆迁谁、改变谁、造福谁”的原则,着力改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让市民成了城市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据调查,大同市有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约16万户、48万人居住在户均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里。为彻底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同市在大规模进行城市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从2006年起,大同市启动了采煤沉陷区和矿山棚户区改造工程,分别在口泉区和御东新区建设了安置区,建设周期为5年,分三期建设,建设规模1000多万平方米,实际投资约142亿元。这项民心工程完工后,将使10.9万户(采煤沉陷区安置3.6万户、棚户区安置7.3万户),30万矿工家属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从2008年起,大同市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让众多低收入家庭住上了新房子。目前,大同市已有云佛新村、惠民西城、春晖园、恒安新区等小区实现安置。
“我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小区环境好,生活非常舒适,如果不是政府的惠民工程,我们这些矿工家庭哪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呢!”说起自己的新居,王月花就激动不已。王月花一家在矿区永定庄街道的黄崖底住了20年,一家四口挤在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内,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热得像蒸笼。随着城建步伐的加快,2010年,王月花一家搬进了86平方米的恒安新区的新居,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2011年,大同市将建保障性住房833.92万平方米、13.3424万套,年度计划完成投资120.51亿元。截至8月底,全市已经开工11.9817万套,占年度任务的90%。因各种原因未开工的项目有13项、1.3607万套保障性住房,预计9月底全部开工。
为让小区居民无后顾之忧,大同市还实行物业管理提前介入,让物业公司与建设单位签订前期物业管理合同,有效避免了建设单位未做好收尾工作就收工的情况,让老百姓住得更放心、更舒心。
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坚持做到规划选址优先、土地保障优先、资金安排优先、力量部署优先“四个优先”。在征地改造中,我市实施了“零成本以旧换新、补贴价保障住房、成本价以小换大、市场价求大求好”的阶梯优惠安置政策,大部分居民只要花费二三万元就能住上面积更大、配套设备更完善的新楼房。
大同市在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坚持四个标准,即基础设施配套、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居住品质提升。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落实招投标制、合同制和监理制,对建设过程的各环节严把关,确保工程质量,给民众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园。
上一篇:大同加快园区建设脚步 逐步完善园区内部设施
下一篇:大同云冈旅游节开幕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