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大同市房管局副局长韩岗介绍,政府部门实施了“零成本以旧换新、补贴价保障住房、成本价以小换大、市场价求大求好”的阶梯优惠安置政策,大部分居民只要花费两三万元就能住上面积更大、配套设备更完善的新楼房。
王守业一家六口多年以来住在大同市青龙阁的一间11平方米、常年见不到阳光的公租平房里。2009年10月,他和老伴搬进了大同在棚户区改造中新建的惠民西城安置小区。
“现在的屋子有48平方米,干净、宽敞、亮堂,配备了基本装修,水电暖一应俱全。”王守业的女儿王进梅说,她母亲一辈子就盼着住上好房子,现在终于梦想成真。
包括王守业老人一家在内,大同共有16万户棚户区居民已经或即将搬进安置房。据介绍,从2008年起,大同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房建设,投资132亿元,新建保障性住房16万套、800万平方米,将于2011年底全部竣工。目前,已有云佛新村、惠民西城、云波里等7个小区实现安置。
大同市还结合城市及居民的实际情况,从改善棚户区居民住房条件、方便居民就业等角度出发,在布局、安置、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探索。大同在古城保护区周边的黄金地段选址安置居民,同时让居民在熟悉的社区圈选择新房。其中,城东的5处安置区均选在沿御河生态园的黄金地段,其地价高达每亩400万元,为大同房价最高的区域。
大同的棚户区是典型的低收入人群聚集区,“在安置时,绝不能让贫困人口集中于同一小区,形成新的‘贫民窟’,因为这样可能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大同市市长耿彦波说,大同在棚户区改造规划时尤其注意了“打捆布局”,即在安置区域内合理配建不同档次的住房,包括商品房、经适房、廉租房以及棚户区安置房,避免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居住,促进了片区融合。
大同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刘明君介绍,他们邀请了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国内一流的设计单位对安置小区进行了设计,并从设计单位提供的上百个户型方案中选出利用率最高的作为安置户型,让居民享受到实惠和舒适;为小区配备了学校、商店、银行、公交站点等便民设施,方便居民生活和出行;改善小区微环境,绿化率达到30%以上。
云波里安置小区的居民程彩虹告诉记者,其原来的房子有72平方米,新房比以前增加了13平方米,花了2万多元,每平方米还不到2000元,比市场价便宜了很多。“新小区里学校、便利店、银行、邮局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生活很方便。”程彩虹说。
相信大同市居民安置区的脚步可以同城建一起发展,实现居民安居乐业,成为大同市最美的两道风景。
上一篇:大同市发展保障房采购思路 相关设备纳入范围
下一篇:大同市安居工程项目建设集中向低碳及环保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