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大同,住好房、住暖房,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越来越近。作为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与发展的两难选择中,大同形成了大面积破旧不堪的城市棚户区。作为历史名城,城建规划与保护必须齐头并进,同时发展。
大同市委市政府推进“转型发展、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把棚户区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要务,把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摆上重要位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全力以赴地让更多百姓尽快告别棚户区,圆上新居梦。
“我2011年6月初才办了搬迁,10月就搬进这6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了,位置环境还好。左右邻居都说像做梦似的。”大同市同泉里区68岁的赵大爷满怀感激。他一家原在鼓楼西街一间半42平方米的平房里一住就是30多年,是政府的好政策圆了老人的“住房梦”。
11月29日上午,推开大同市惠民西城社区9栋302号房门,顿觉暖意融融。60岁的主人陈怀玉和老伴儿李秀兰笑脸相迎,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我们这小区有活动室、超市、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有广场、绿地,生活方便舒适。” 大同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将提升城市功能与名城保护紧密结合,采取一系列得力措施,千方百计让困难群众住得早、住得好。
坚持规划选址、建设用地、资金、力量部署“四个优先”,既确保建设进度,又尽量让群众的生活和工作方便。全市在城市中心区、御河边和东南西北优先规划布局,留出土地5300多亩,既保证了保障房建设用地,又满足了群众的多元需求。
“只有领导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你放在心上。” 市长耿彦波介绍,今年,大同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是近834万平方米、13 .34万套。时间紧,任务重,但经过留出土地5300多亩,全市上下奋力拼搏,截至9月底,已开工建设817. 24万平方米,占到年度计划的98%。
群众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陈怀玉和李秀兰老俩口抢着说,他们原是市金属结构厂职工,一家3口一直住在40多平方米老房子里,冬天冷,夏天热,路难行。现在市里按照“拆一补一”、超出部分付成本价的政策解决困难户的住房。为保证质量,施工时还常看见市领导起早贪黑来工地检查督促现场办公。
在资金十分紧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多方筹措资金,特别是大同市委市政府在力量部署上首先保证保障性住房工程。市长挂帅、分管领导全力以赴、各部门协同作战,并建立了项目审批办理“绿色通道”,凡涉及保障性住房的手续都随到随批,建设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召开会议现场办公,使全市保障性住房工程成为建设进度最快的工程。
为确保让群众住得好、住得起,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严格执行水电气暖、电视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幼儿园、小学、社区医疗卫生、老年活动中心、购物等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居住品质提升“四条标准”。穿行在大同市区,在很多较好的位置都又一片片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保障性住房小区拔地而起。
2011年御东新区的保障房建设更是加快了大同市棚改的发展脚步,实现了百姓安居乐业,住房不再困难等一系列问题。纵观大同市城市发展,在蓝天碧水的城市环境中,保障性住房又给城市增添了一抹靓丽,成为城市中最为别致的风景。
上一篇:文瀛湖公园“文瀛诗会”辐射古都魅力民俗文化
下一篇:各色体育爱好者齐聚大同公园上演严冬精彩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