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叶封弟”,唐、晋,直至现在的山西,如果我们把这些串联起来再去端详山西地图的话,它的形状或许真的很像那片姬诵送给叔虞的桐叶。
虽然实际上的桐叶与地图形状差异甚大,但故事里姬诵却是“把它随手撕成了玉圭的形状”。具体撕成了什么样子,史书并无记载,或许它就是现在山西版图的模样。
故事终归只是故事,但如果真的把山西地图放到你的眼前的话,你也许只会有这样一种联想,因为它实在是什么都不像。不过,五年以后,如果你再看山西地图的话,肯定会从中很清晰地看到一个“人”字——太原都市群是人的胸部,大同、朔州城镇群是“人”的头部,吕梁、阳泉是“人”的两臂,临汾、运城城镇群和长治、晋城城镇群分别是 “人”的双腿。这个“人”头朝京津、脚跨中原、手牵东西!
由现在的隐约而至最后的清晰,这个过程需要五年的时间。
在这五年间,全省各个城市都会重新定位,并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前进的目标,则是形成几大城镇群。
本报记者 黄泽雨 张荣妹
太原:“两核三带”的都市区
“十二五”给太原的定位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新城、疏解老城、保护古城,加大西山地区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城中村环境综合治理,保护晋阳文化生态区和北部生态屏障区,以及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的载体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太原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任务。
太榆同城化则是太原都市区的另一个应有之意。说了好多年的太榆同城化建设,将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实现和推进。“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太原榆次同城化要由省级统筹,以“三规”为引领,实现城市规划、土地利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五个统一,推进两市互动、互通、互享。
具体实施为:加快太原南部新区和晋中北部新区开发建设,将两市结合部划定为“共建区”,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实现两市道路、轨道交通、供水、供热等设施对接共建,整合协调两市之间的开发区和物流园区,共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大型综合物流园区。推进两市公共服务设施、旅游资源共享和金融、电信同城化,实现交通同网、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境同治、旅游同线。
太原都市区的“外围”则为“三带”,即以太原盆地西部清徐、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介休构建工业城镇带;东部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灵石构建旅游城镇带;中部构建汾河生态带。
太原都市区的形成,将辐射阳泉、忻定原、离柳中城镇组群,构成太原大都市圈。
大同:对接京津,融入环渤海城市群
塞外古都、大佛名城,除了煤炭之外,大同还有许多值得让世人称道的地方。但“十二五”时期的大同发展,转型仍是主旋律。
“十二五”期间,大同的定位除了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外,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晋北及晋冀蒙交界地带中心城市。除了发展旅游业,大同还将积极发展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端产业,精心打造新型能源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城市和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同时,大同将在未来五年建设御东新区,提升口泉片区,推进中心城区与怀仁县、大同县的一体化发展,构建大同都市区,对接京津,融入环渤海城市群。
上一篇:大同市近年再修18条路
下一篇:大同市垃圾处理不当,影响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