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蝶变,有目共睹。环境优先,生态化发展战略使然;高点起步,适度超前的人本化社会发展战略攻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跳出大同看大同,站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思考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以全新的视角谋划新的思路,奏响“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战略旋律。其中生态建设促使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曾几何时,“煤炭当先”产业结构下的“煤都”大同市区,一公里长的大街上,仅有14株苟延残喘的老树;曾几何时,大同市政府部门负责人因市区二级以上良好天气稀缺,承受着污染“黑帽子”的压力。然而,仅仅三年时间,大同——这座千年古城变得郁郁葱葱,生命之绿荡去了数十年的煤尘老垢,一座天蓝、水清、绿映的美丽城市挺立人间……
然而,大同由于历史欠账多,城市环境成为短板。改变环境,生态优先。
大同年均降水不足400毫米,无霜期短,植树成活难。前些年,有关部门也曾在市区植树种花,但是一度出现“栽树树不活,种花花不开”现象,被百姓视为“劳民伤财”工程。但是,自2008年始,大同市累计投入123亿元,新建改造城市道路达300公里,路修到哪里,树就种到哪里。
让人想不到的是,此次栽树有别以往的细枝小苗,而是枝粗叶茂的大树。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大树成活率居然在95%以上。这一被市民视为“奇迹”的背后,缘于科学种植,从土壤到浇灌到施肥都有技术指导,不仅可以春秋两季植树,现在还可以反季节栽种;缘于政府部门的责任制:凡栽树者必保成活率。政府不再一次性付款,而是按比率逐年付款,三年后树木成活再全部兑现购树款,千方百计保证成活率。
到2010年,新修的121条道路基本实行 “路在绿中,人在景中”。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景”规划,城市拆迁空地即补苗木,绿化与美化结合。如今,城市街巷社区小景点达160多处。
通往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云冈峪,多为石质山。大同市攻克种植难题,挖大坑、换种植土、勤浇水,目前云冈峪秃山已初显“大山乔木、遮天蔽日”的景象。对城市周边垃圾山、垃圾坑、电厂粉煤灰山、煤矿地区矸石山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建景观建公园。到目前围城的森林公园建成或在建的就有12处。
3年来投资22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28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46%、32.64%和7.72平方米,分别比2007年提高5.87、7.84个百分点和2.52平方米。
告别 “栽树树不活,种花花不开”历史——让大地绿起来,古都大同率先成为了全国瞩目的生态,旅游示范城市。
上一篇:古城大同在建设中为市民创造更多便捷
下一篇:七旬老人弃安逸晚年十载苦播荒山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