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政府一直关注的焦点,此次两会上针对大同市农村改造出现的“空心村”及“城中村”问题,人大代表刘金明、史峰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刘金明——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加快改造“空心村”
“村外新房一大片,村内旧屋随处见”的“空心村”,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难度,更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人大代表刘金明建议,政府应参与引导、出台扶持政策,加快对“空心村”的重建,通过置换、转让、买卖等流转方式把旧宅基地或房屋重新利用起来。
刘金明认为,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的日渐殷实,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高生活水平的首选,然而在建新房时,因村内街道狭窄、出入不畅等问题不能满足现在建房的条件,很多农民都设法把新房盖在村外,于是大多数村庄开始向四周扩张,而村内则保留了大量的闲置民房,形成了“有新房无新村”的“空心村”现象,这种现象在农村相当普遍,这个问题不容忽视,亟待解决。
刘金明说,造成村子“空心”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村庄规划滞后,村民建新留旧,导致占地面积不断扩大,部分村民向城镇转移等引起的。为此,他建议科学分类整治“空心村”,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修复“空心村”,也可结合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筹集资金,利用山坡、荒地等非耕地,在完成土地平整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统一规划设计的基础上重新建房,这样既可改善村容村貌,又可节约农村土地资源,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史峰——城中村改造要“借鸡下蛋”
“城中村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城中村改造要结合自身村庄的区位、人文等优势‘借鸡下蛋’,走出一条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路子来。”史峰代表表现出对城中村改造的极大关注。
史峰代表说,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中村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往往会面临改造难、农民失地等多种问题,但这也为农村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同要建好特色城,打好文化牌,提升大同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在大同城市中心及周边的一些城中村,有必要借助这一机会,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尝试在文化产业方面有所发展,实现自身转型发展与大同城市转型合拍,获得共赢。
史峰代表说,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要将土地变成资产,将土地优势变成资本优势,同时,让整个村庄的转型适应整个大同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大环境,兴文化业,让农民在转型过程中做文化人,让村庄在转型过程中变文化村,创建文化产业公司,让农民转变为市民、股民,这样不仅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会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业、社会养老、公共福利等也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针对城中村改造形成的文化等产业,史峰代表同时建议,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还需要相关部门强化配合,完善城中村附近基础设施配套,并要注重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延伸城市文化内涵,树立良好社会风气,这样才能促进整个产业长远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我市团结里楼房征收工作有序推进 现已近尾声
下一篇:太阳能竞赛倒计时60天 市长李俊明赴赛场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