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办,一个在我国存在了50多年的行政机构,近日,彻底退出安徽省铜陵市市民的生活。一年前,铜陵市主城区铜官山区率全国之先,试点撤销街道办事处,社区事务实行居民自我管理。目前,整个铜陵市已开始推行铜官山区的改革经验,在全市全面撤销街道办,铜陵市也因此成为我国第一个全部撤销“街道”的地级市。
2011年7月底,铜官山区被民政部列为“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其改革模式也被总结为“铜陵模式”。随着铜陵改革的被认可,“铜陵模式”也即将在安徽省全省范围内推广开来。
撤销街道办建大社区
8月17日上午8点半,铜陵市铜官山区金口岭社区党工委书记余良清巡查完社区的卫生保洁情况后,回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9点不到,他接到3个居民反映社区事务的电话,一个居民反映路灯不亮,2名居民咨询志愿者上门为空巢老人和残疾人上门服务的事情。
路灯坏了,按照以前的做法,余良清需把情况汇报到街道,街道再联系区里相关主管部门来解决,“维修人员来修要等几天,也可能不了了之。”但现在,余良清已不用汇报,而是直接打电话给路灯的主管部门——区建设局。9点20分左右,余良清接到居民反馈说,已经有修理员到了现场,正在修理路灯。
这个改变得归因于2010年7月,这个月,铜陵市铜官山区走出了举国之先的一步——大胆撤销了全区6个街道办事处,将原49个社区合并为18个大社区。作为全国第一个吃螃蟹的城区,铜陵市铜官山区撤销街道办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一直默默无闻,但大刀阔斧,毫不迟疑。
从2010年7月召开全区动员大会,8月19日,铜官山区的6个街道办就已被18个新社区替代。当年9月初,新社区的人员全部到位,开始正式运作,区里的事务直接与社区对接,再无须经过街道。
“为这个改革,我们从2009年就开始准备。”铜官山区区委书记王纲根说,原来社区居委会的人员构成多为下岗再就业人员、退休人员,他们确实为社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挥了作用,但过去单纯简单的服务已经不能适应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要,“社区综合管理体制和机制必须不断创新。”
7月29日,安徽省召开全省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对铜陵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做法予以总结推广。
同样是在这个会议上,民政部副部长姜力正式宣布,将铜陵市铜官山区纳入“全国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铜官山区的改革经验被总结为“铜陵模式”,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家社区管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铜陵市市委副书记张岳峰说,铜陵市改革的方向是向下的,资源也是向基层配置的,但是在居民的满意度上,应该说还不能完全实现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居委会功能的建立和发挥上,在社区社会组织的作用和地位上,还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层级减少办事效率提高
撤销街道,成立大社区,减少管理层级,加强基层力量和居民自治,这是铜陵改革的大体方向。 哪些是属于社区的职能,哪些是政府的职能,在这次改革中都得到了明确。王纲根说,原街道职能下放的一个原则是,“涉及到为老百姓服务的职能全部下放到社区,社区层面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社区居民服务。”
改革后,街道原有的经济发展、城管执法等主体职能收归区级职能部门,而社会管理、服务事务等职能全部下放到了社区,居民在社区就可直接办理民政社保、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事务。
整合后的新社区,设置社区党工委、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前者主要承担社区范围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责,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居民的事项实行“一厅式”审批和“一站式”集中办理。居委会则还原自治功能,组织居民开展各类活动。
铜官山区政府要求,涉及居民服务的事情,社区可直接与区里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区里职能部门必须快速做出反馈。同时,为了不给社区增负,经铜官山区各职能部门组织的“联席会议”讨论后,一些事务才能下放到社区,不适合社区做的,区里职能部门自己来完成。
“少了街道这个层级,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余良清说,社区有权直接与区里职能部门互动,对问题的处理解决快了不是一点点。铜官山区的居民感受尤为明显。“以前办个低保,跑完社区跑街道,中间审批要等20多天。”居民石俊才说,现在办低保到社区,社区直接把材料报给民政局,10天就可办完,办老龄证更是比以前省去将近20天。
上一篇:明清皇家园林沦为饭馆 专家呼吁保护园林遗产
下一篇:楼市降价名不副实 虚报高价成为业界"潜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