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市场的加息呼声一波高过一波,其后的“背景影响”是: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央票发行利率继续上行,民间借贷量价齐升,银行上演高息揽储大战,代客理财施展“吸金大法”……
7月6日加息这只“靴子”终于落地。虽然加息预期不断被强化,但是进入5月份后,并未如存款准备金率一样节奏性调整,利率上行步伐反而戛然而止。尽管通胀高企,6月份CPI市场预期超过6%-6.2%;且公开市场利率持续走高,加息预期和呼声高涨,但利率却岿然不动,实际负利率情况越显严重。上半年流动性的回收,特别是信贷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对增量的回收,但对存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实际上,这也是货币政策不能轻言放松的一个原因。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表示,“备受期待”的加息靴子,2011年7月6日晚间终于如期落地,央行决定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定存利率由3.25%上调至3.5%;五年期定存由5.25%上调至5.5%。这是央行今年来第三次加息,也是去年以来的第五次加息。调整后,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利息为3.50%,一年期贷款利息为6.56%,本次加息为本轮紧缩货币政策以来的第五次加息,为本年度的年内第三次加息。再次凸显了中国抑制通胀的决定,但这无疑令全球经济复苏再次蒙上阴影,也导致市场情绪进一步恶化,打压股市和高息货币扩大跌势,油价在消息後也进一步大幅回落至96美元。不过在美元全面上涨的背景下,风险货币表现也略有不同,其中欧系货币疲弱,商品货币继续保持相对坚挺。
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7月7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至此,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已达7.05%。
“本次加息在市场的预期之中,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将再创年内新高,因此央行将再次使用货币政策以抑制胀进一步蔓延。7月15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将公布上半年经济数据,其中,6月份的C PI数据备受关注 ,机构大多预期将达到6 .2%的新高。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曾经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最新动向及其影响,贯彻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注意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节奏和力度,加之近期通胀压力依然不减,本次加息符合预期。
面对目前国际通胀居高不下的形势,各大央行都纷纷采取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胀,在瑞典央行昨日宣布加息25个基点后,明天(7日)欧洲央行和英国英国央行将举行的利率决议中欧洲央行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很大。中国央行加息25个基点的消息宣布后,令市场情绪再度紧张,商品货币澳元承压,澳元兑美元汇价迅速跌至日内新低点1.0653,黄金、原油和大宗商品都扩大跌幅创出日内新低,这也令非美货币承受压力,市场反应较为强烈。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加息的市场预期是在本周末,而中国央行早于市场预期先于欧洲央行加息的举措可以看出,中国面对形势依然复杂的世界金融体系,风险因素仍然较多的国际环境持谨慎态度,欧洲央行加息结果未出加之本周五的非农数据会对市场有什么样的影响都还未知。美国的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结束后,市场的偏重点在经济数据上,中国央行此次先于欧洲央行加息也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的基本稳定。
“本次加息主要目的是为控制不断上升的通胀形势,增加存款资金。所以,加息有助于使资金回流到银行,缓解其贷款压力,改善经营状况。央行此次加息有利于稳定储蓄,对银行业形成利好,降低金融脱媒风险,上提贷款利率显示央行调控的决心。今年上半年,通胀一直在高位运行,市场对CPI将上涨至6.2%以上的预期很强烈,加息将有助于进一步控制物价,引导资金回到银行。惟有使资金回到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才有实际意义,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流动性,也就能控制物价进一步上涨。加息还有助于改善负利率的现状。由于通货膨胀维持高位,百姓都把钱从银行拿出来交给了私募等机构,这不但增加了市场流动性,也无意中给银行放贷增加了压力。
不过对中国实体经济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各行业投资额和速度会相对放缓,特别是中小型投资项目,而国内大型投资项目不会停止。虽然加息0.25%,但是银行存款依然负利率,利率水平目前还相对较,如果通货膨胀指数继续上涨,央行还会做出进一步的利息调整。由于输入型价格上涨和国内物价上涨预期及市场流动性过剩等国内外汇储备上升,另外是央行票据回收部分资金和民间资本活跃及热钱等今年6月CPI预期6.2%,说明今年下半年通胀形势非常严峻,未未来三四季度中国将进入紧密继加息窗口,至少还有2次到3次加息周期。
亚太城市发展研究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谢逸枫表示,“存款准备金率在未来是否还会上调,央行会比较慎重。将采取用中央票据去回收热钱,比频繁的去调整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更加合理。对于银行方面,大型的国有银行活期存款比中小银行比例高,流动性并不会减弱,目的是收紧货币政策,收回市场流动性过剩。
上一篇:广东住建厅公租房可作为奖励措施再度引发质疑
下一篇:七一房交会冷清闭幕 到会购房者多持观望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