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只升不跌似乎成了楼市的金牌定律。纵观全国楼市,各地库存数量茫茫然一片,而价格却是每日俱增。受这股风潮影响,海外楼市也是嘘声一片。
在“虚空有尽,人愿无穷”的定律下,一切商品都会跟随经济基本理论,供需原理,由市场给于定价。有了定价就会有交易买卖,有了交易就能带动投资,于是价格又会跟随投资基本理论,升降原理,也就是升上去的总会下调回来,跌到底的又会上调回去。只是此基本投资理论并没有时间因素,难以捉摸几时会升到顶,几时是跌到底。
虽然我们可以简单的说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供给与需求,但较复杂的商品如楼市,或多或少会影响价格的因素可多呢,如市场因素,投资环境,政府的政策,房贷利率,买方卖方的考虑等等。
在投资市场,除了股市,债市,金市,另一重点是楼市(房地产)。但目前亚洲各地,尤其是香港与新加坡的政府似乎都因楼市而伤透脑筋,因为过去一年,政府推出任何打击楼市过热政策,楼价却是越打越升,越升越高。新加坡负责房屋政策的新任部长甚至在他的个人微博中申诉,自己过去五星期因楼市价格而睡不好!
宏观楼市有周期性
任何政府都不希望看到楼市的价格大起大落,最好是跟随地区经济情况一样,好的时光每年以单数的百分之几稳定上升,坏的日子也每年以单数的百分之几稳定下调。但是市场都不理性,投资投机者往往有着一种叫羊群心态,跟风气氛浓,于是亢奋起来如一匹脱缰野马,拉也拉不住,消极时又如吃错东西,直泻不止。
宏观来说,楼市的价格是有周期性的,香港的情况基本上从1984年到2003年为一个20年周期,1984年至1997年为前二段,是上升期,中间会有些调整,但总体向上。1997年至2003年为第三段,可以这么说,香港楼市价格在2003年见底,与高峰(1997年)相比,下调近七成。由此观之,目前香港的楼市是在另一个20年周期的前二段,的确香港楼市价格从2004年开始便稳健回升,其中在2009年初因美国金融海啸而有所调整,过后便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上个月香港特区首长就指出,过去30个月,香港楼价平均每个月(不是每年!)增长了约2%。
新加坡的情况也不例外,我不知道过去30个月有没有每个月以平均2%增长,但是,私人楼宇及政府组屋的价格不断上升是不争的事实。
资金欠缺稳健回笼
由于这4万亿人民币,中国的经济出现过热,楼市价格也出现泡沫,去年中国不得不开始筑池蓄水,逐步将这4万亿人民币稳定有序的抽出银行体系,以目前情况来看,用以筑池蓄水的工具,银行体系中的各银行存款储备金率应该还会再上调多三次。
由于4万亿人民币是特殊因素,我们有必要考虑中国的货币政策动向。简单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声明用词据说是分为五个档次,从紧/适度从紧/稳健/适度宽松/宽松。2010年前三季,货币政策声明主调是“适度宽松”,副调是“增强调控的针对性与灵活性”,故其间并没有加息,第四季声明主调改为“稳健”,副调是“增强金融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及有效性”,故过去三季除了提高银行存款储备金率外,平均每二个月加一次息,本周二的货币政策声明主调维持“稳健”,但副调是“把握政策的稳定性,针对性及灵活性”,与上一次比,多了稳定性,少了有效性。
换句话说,4万亿人民币的回笼已近尾声,接着下来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将会是加息,果然没几天就加息0.25%。
过去30个月到底有什么原因令亚洲二大金融中心的楼价几乎失控,资产泡沫形成?简单的说,除了基本的经济因素外,有一点就是中国在美国金融海啸出现时,应美国之求,实行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注入4万亿人民币(7586亿新元)去振兴经济,当时亚洲的总体情况其实是不错的,这4万亿人民币就有如火上加油,当然这是事后孔明的说法。
由于量化宽松政策下造成资金泛滥,热钱得寻找出路,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亚洲的金融中心楼价只升不跌。
上一篇:房产税征收迷雾重重 抑制投机性购房成重点
下一篇:重庆个人住房征税将持续传递国家宏观调控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