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房作为一项惠民政策,在2011年以1000万的建设力度横空出世。2012年作为保障房发展的重头戏,资金无疑成了最大的忧患。保障房姓“公”,因此,坚持政府主导,财政资金不断加大投入,将始终是保障房建设资金可持续的保障,也随时做好为保障房运行管理资金“兜底”的准备。
根据住建部、财政部等部门测算的结果,2012年尽管保障房的开工量比2011年有所减少,但2012年的在建工程量将达到1800万套的历史新高,因此资金的需求量比2011年可能持平甚至更多。建设规模的大幅增加,建材、人工等建设成本不断上升,则进一步加剧了保障房建设的资金压力。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不少地方的负责人都表示,2011年已经是“砸锅卖铁”,想尽办法为保障房建设投入资金。但近两年,受货币政策和房地产市场调控影响,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保障房的支持力度仍然有限,而地方赖以生存的土地出让收益也在减少。保障房资金的可持续,越来越难。
目前,各地基本上都采取类似的方法多渠道融资。整体而言,30%靠财政,70%靠各渠道的融资。在财政资金中,又包括保障房专项资金、土地出让收益、公积金增值收益等。在各类保障房中,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销售型的房源,可以通过销售回笼资金,实现资金的平衡。主要的资金压力来自廉租房、公租房等租赁型保障房。
“要实现保障房资金的平衡,首要的是结合资金来源和需求,合理确定各类保障房的建设比例,不能冒进。”陕西省住建厅副厅长张阳介绍,以2012年建设目标为例,经过测算汇总,陕西省确定了廉租房、经适房、公租房、限价房的比例为1∶1∶1.75∶1.25,这样尚有盈余资金0.45亿元,基本可以实现建设资金的平衡。
记者在各地采访时了解到,地方政府普遍希望中央财政能进一步加强支持力度。对此,财政部部长助理王保安表示,在2012年保障房建设套数有所调减的情况下,中央财政的保障房投入还将大幅增加,实际上将多分担一些。随着国家财力的增长和整个资金安排结构的调整完善,中央财政还将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
融资的同时,未来如何偿还银行贷款,也是各地头疼的问题。如果无法顺利偿还本金,融资平台有可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将严重影响保障房建设进度。归根到底,保障房建设属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对地方政府而言,在不断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如何用好各级财政资金,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的效应。
上一篇:重庆市发挥政策综合效应优化高端住房供应结构
下一篇:全球房地产投资集于30城市北京上海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