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来,在政府一轮紧似一轮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下,保障房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去年开工580万套之后,今年又将有1000万套保障房开工,整个“十二五”期间的建设目标是3600万套,覆盖率从8%提高到20%。可以看出,政府已将保障房建设作为调控房地产市场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途径,保障房将承担起更多的调控与转型的责任。
在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来自政治任务的压力某些情况下甚至要比经济方面的动力更有效。地方政府对保障房的排斥心理有所减弱,因为一方面,这是最安全的政治性投资,另一方面,将有利于政府在换届时争取选票比较而言,土地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核心难题,但从各地的经验来看,地方政府仍然存在变通之法
保障房的三重角色
本轮房地产调控同以往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政府更加注重供求两个方面的平衡,即一方面通过信贷、税收甚至部分行政手段,来抑制投资、投机性的住房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加快保障房建设,从供给方面来满足更多的自住型需求。如果将保障房建设放在“十二五”规划的大背景之下,可以看出,它实际上被赋予了三重角色:
第一,房地产调控的重要工具。从定义上说,保障房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一般由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房、公租房等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保障房是商品房的有效补充,对于满足不同的居住需求和防止房价的非理性上涨有重要作用。我国在1999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启动之后,商品房获得迅速发展,保障房建设则一直处于滞后的局面,直到最近两年才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保障房建设的加快,将有助于从商品房市场上分流一部分需求,减少房价上涨的动力,从而有助于房地产调控目标的实现。
第二,改善民生的重要渠道。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认为,“保障房是专门面向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托底房’,是社会保障“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表示,“今年的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既是经济任务又是政治任务,是中央政府向全国人民的承诺,是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可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对于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拉动投资的重要动力。政府一方面在对商品房市场进行调控,防止房地产泡沫继续吹大,绑架国民经济和金融体系,另一方面又担心投资增速放缓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加快保障房建设就成为一个可以双方兼顾的选择。一方面,增加保障房供给可以对商品房价格形成向下的拉动,另一方面,又能增加对建材、玻璃、水泥以及家电等产品的需求,拉动社会投资。截至上半年,全国已经有500万套保障房开工,按全年1.4万亿的投资额来计算,大约完成7000亿,占上半年房地产投资完成额的26.7%,形成了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补充。
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截止到2011年5月底,全国保障房建设开工率只有34%,在时间过半的情况下,任务完成并没有过半,住建部被迫将全部开工的截止时间由10月底延后至11月底。但6月份以来,保障房建设明显加速,到上半年结束时,整体开工率已经超过50%,短短一个月时间,开工率提高了16%,部分省市(如陕西省)甚至已经提前完成全年任务,从而引发了市场的质疑。
住建部副部长齐骥7月28日在该部网站上撰文,认为有三个原因导致近期保障房开工率大幅提升:其一是住房项目建设需要遵循基本建设程序,通常要耗费半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多数项目会在二季度和下半年集中开工;其二是部分地区(如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区气候条件恶劣,从5月份开始才进入开工旺季;其三是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部署早,行动早,计划任务下达时间要早于去年。
以上三点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释开工加速的原因。实际上,以天气条件最受限制的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为例,它们在5月底的开工进度要远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辽宁开工率达到了86%,内蒙古达到了51%,黑龙江省达到了47.5%。因此,真正左右开工进度快慢的,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因素,而不是天气或经济因素。
在2011年5月底建设进度慢于预期之后,中央政府明显加大了问责和督促的力度。7月下旬,温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再度强调要加快供地进度,确保保障房用地。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同省部级领导干部住房保障与房地产市场调控专题研讨班学员进行座谈时也强调,要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把这项重大民生和发展工程办实办好。这向地方政府传递出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保障房已经跨越政治周期,成为本届和下届中央政府的共识,推脱延迟和敷衍塞责都将会受到问责。在这种情况下,保障房建设显然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成为一个政治目标。
上一篇:任志强:保障房成为开发商近来工作重点
下一篇:徐东华:监管失利造成小户型房一度难求
·动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