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北京市下发一纸“配建令”。根据北京市“十一五”保障性住房及两限商品住房用地布局规划,新建商品房项目入市前必须按一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及两限房,配建平均比例为商品房的15%“配建令”一出,就有房地产界人士高调指责政府将自身责任转嫁到开发商身上。如今,即使已经力图争取保障房配建地块,任志强依然对此颇有异议。
“做保障房,严格的说,就是政府去挤压开发商利润,获取自己最高收入。”他对记者总结说,这句话在官员听来,是绝对的刺耳。而开发商建保障房的真实原因是——“我们就是替你打工代建,是因为你以一个必要条件限制我,我要买这块地就必须替你打工,(配建)是强压在开发商头上,是开发这块商品房的门槛。”
继刚刚失手北京大望京1号地块之后,今年7月16日,华远地产高价竞标北京通州和昌平两宗保障房配建地块,但因缺少保障房建设资历,再次未能中标。
“这两块地招投标,我们都是最高价,但都没有中标。因为它标书上有规定,没有做过保障房的要差很多分,做过保障房的就要加很多分。那么我就在价格上争取,但结果还是没有中标。”被挡在保障房市场门外,任志强对痛失这两块保障房配建项目深表不满。他认为,标书上关于资历条件的设置是错误的,政府应该鼓励更多的开发商进入保障房领域,而不是设置门槛。
廉租房和经适房“不会长久”
随着保障房建设力度的加大,未来华远地产是否会将保障房作为重要的业务板块?在任志强看来,轰轰烈烈的保障房建设不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2008年,政府启动大规模的保障房计划,一场保障房建设的攻坚战开始了。根据住建部对媒体公布的数据,在2009年-2010年,将新增200万套廉租房、400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100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总投资将达到9000亿元人民币。
但以“任氏理论”分析,“最后结果,很多保障房没人住。”任志强表示。对于没人住的原因,“有些保障房距离市区远,有的配套不完善,更重要的是,这部分人离开了市区就没有就业和生产能力,他们在原来的胡同还可以卖茶叶蛋,但搬到郊区,什么都干不了,而且新的廉租房离学校太远,送孩子上学都没法送。”任志强描述了一个保障房超标后的情景。
在他看来,经济适用房也摆脱不了被取消或最终市场化的命运。“开发商交了商品房的土地出让金,业主购买后土地升值就是自己的,而经济适用房是不交土地出让金的,那么购买后土地升值就不应该是你的”,“经济适用房的产权在配售过程中无偿的转移到个人,从一开始就是错的。”任志强分析。
“政府认为亏了,所以要求经济适用房五年内不能卖,卖要再加一部分钱,如果不转让,这个便宜就永远让你们家占着。”他接着说。经济适用房让配售家庭白捡了土地的价值,“从经济学和法理上讲不通。”任志强认为,这种不公还体现在经适房分配的其他层面,比如正在享受经适房的人是否符合条件,“正是分配里的不公平形成了社会很大的怨气。”
所以,“经济适用房早就该取消了,我们现在在拼命的要求它取消。”任志强对记者表示。
推高房价“与开发商没关系”
2008年,任志强看涨房价,“没有买房的人都亏了”的言论引人注目,任志强也被认为是房价的推手。如今,“我当然坚持原来的观点。”分析房市价格暴涨的原因,任志强说,最根本原因还是政府的土地供应不足。“除非政府用其他办法来解决住房问题,比如说利用宅基地,否则土地就得增值。”任志强的话语依然有着两年前的自信。对于公众理解的开发商助长了房价,并最终在房价暴涨中获利的观点,任志强不以为然,“所有媒体都把脏水倒在开放商头上,其实跟我们没什么关系。”
“北京的房山有一块地,一部分限价房,(向公众售价)大概7000元~8000元/米2,另一部分是商品房,但它的投标价已经到了每平米1万多块钱(楼面价)了,也就是说,对7000元的限价房,政府没有出一分钱,而且还从限价房中多拿了好几千元。”任志强举例说明,是政府通过保障房配建上对开发商的挤压,从而抬高了商品房部分的房价。换言之,国家的保障房建设政策变相的助涨了商品房的价格。
上一篇:夏斌:三大政策定局房地产市场发展方向
下一篇:金岩石:货币泡沫依然威胁当前危机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