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姓角度,调控之下,何惧开发商“亏本”。众开发商驰骋地产江湖多年,经历过“富得流油”的美好黄金岁月,消化过鲍鱼、熊掌的肠胃,也应该装得下白粥咸菜。更何况,不少开发商征战多年脂肪够厚,免疫系统强大,上市公司相对机制健全,对利润、成本的把控有自己的算盘,不必为其是否真正亏本、亏多少过度操心。
11月,继房地产市场上已经日显疲软的促销价、特价房后,“亏本”卖房似乎成为可以挑起敏感神经的又一把刺针。在大兴以11800元/平米起的价格再造“日光盘”;一度的房价泡沫重灾区通州因东亚逸品牌13200元/平米的价格再创新低。一时间,开发商在调控下,成本出货乃至“亏本”卖房的议论之声甚嚣尘上。
且先不说业内对其“亏本”的估算或者开发商自己公布的成本是否真实、科学,是否带有促销噱头的性质。只说楼市调控的初衷,从2010年4月楼市调控大幕拉起,令人眼花缭乱的政策组合拳频出,姑且先置房地产行业结构调整以及行业如何健康持续发展的大话题于一旁,单论短期内与老百姓利益直接关切的房价:一剂剂政策猛药无疑是希望达到“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稳中有降”的目标。
调控走入年关,有更多的开发商加入“降价”阵营实为令购房人可喜之事,当开发商已经筑成调控心态之时,业内和购房者更应拥有这样的理性心态。而时至今日,不过是有开发商终识时务地调低价格,有一些纯新盘低价入市,就引得业内对开发商的“扛不住”大发舆论,甚至一些上市公司因“亏本”卖房消息引起股价波动,投资者质疑。这些实属“替人担忧”。
面对万科、中海、龙湖以及更多愿意割让利润的房企,若房价达到心理预期,购房人可以出手购房对市场投票;对于绿城这样正经历阵痛的房企,业内以及购房人也没必要替人“如坐针毡”,调控之中,适者生存。
如果说,调控对开发商是一场“过冬”考验的话,相对应的,不论是面对开发商的“降价”还是“亏本”,购房人的契约精神也面临着重申。理性健康的市场是合力促成的,市场各方要做的只是“担心”好自己的本分。当政府、行业、企业、购房人都具有成熟的调控心态之时,调控才会取得预期效果。
上一篇:刘元春:房价基本回落数据将以跌破25%
下一篇:郎咸平:全国开发商资金链风险危机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