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何防范开发商的促销手段成了购房者最关心的问题。面对售楼人员或促销短信的“忽悠”,我们请来了专家为您详解楼市中常见的一些猫腻,提醒购房者注意防范其中的风险。
忽悠一:买不到的特价房
分析:价格无疑是不少购房者最关心的问题,当楼盘推出各种特价房等价格优惠举措时,都备受购房者的关注。然而不少购房者往往遭遇到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开发商大张旗鼓推出这些优惠举措,然而购房者却难以享受得到。
某中介机构有关负责人黄先生直接指出,特价房往往只是吸引购房人来现场的一个幌子,为了尽快售出楼房回笼资金,开发商在广告中以最低价出现的商品房大多并不标明有效期限,等购房者前往售楼处问询时,售楼人员的回答永远都是“已售罄”。
业内人士提醒,购房者一定要理性面对“特价房”。购房者可以搜集与楼盘相关的信息,查询楼盘过往的价格信息,与其他同质楼盘价格进行比较等途径了解楼盘的特价房价格是否有实时优惠。若楼盘处于尾盘销售阶段,推出特价房几率更大。而如果开盘即推特价房,则多半是噱头。对于“噱头”性质的特价房,则需要考察房屋是否存在瑕疵。
忽悠二:制造房源紧缺假象
分析:不少购房者都有这样的遭遇,开盘现场看中的房源早已被人预订,但过段时间等房价上涨后,部分房源又被放出来销售。多位地产业内人士指出,这是开发商惯常采用的销售手法,即在市场整体看好时,故意放缓销售房源入市,后面上市的房子就会沾到房价上涨的好处。
地产从业人员王先生告诉记者,楼盘开盘时,如果房子位置好,品质理想和价位适当,以及配套设施完善,供不应求是可能的。不过,很多楼盘在售房时,出于“捂销”和“惜售”的目的,多会采取一些策略,比如少量批入制造房源紧缺假象,先卖位置和格局不好的房源等。
王先生说,有一些楼盘为了制造所谓的销量,甚至让本公司员工以内部价将部分好房源按下,而后有客户来买房时,就从这些内部员工手上发票更名买房,开发商和员工间则是互利互惠关系。因此购房者购房时最好通过各种渠道打听清楚项目的销售真实情况,莫被开发商制造的假象所迷惑。
上一篇:您是否具备申请政府公租房的条件呢?
下一篇:麦田专家支招“月光族”理性按揭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