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前中国老百姓的住房是住小房、住旧房、住破房,是住宅房源高度匮乏下的有限分配。很多人很多单位是半辈子根本无房可分。我们通过住房制度改革,换来了中国老百姓改善住房条件又好又快的二十年,换来了中国城市化大发展的二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曾未有过的二十年。而现在我们大量看到的却是对中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指责和否定。在商品住房问题上,我们决不能把成绩当败绩讲。
说什么“中国老百姓买不起房”,而事实是中国城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家庭户都有了自己的商品产权住宅,中国几十亿的商品住宅绝大多数都是给中国老百姓买去了。
说什么“买一套房不吃不喝要几十年”,而事实是每一个购买商品住宅的家庭户是又吃又喝又住房,还享受着不动产财产保值增值的快乐。
说什么“夹心层很受伤”,而事实是凭什么刚工作几年的年轻人就要能够买得起一套商品住宅?买不起是正常现象,买得起是超常规现象。买不起并不等于你现在租不起,现在买不起不等于你今后没有能力买,很受伤只是心理的。我们国家根本建立不起一个人人都买得起房的房地产市场。很多年轻人一参加工作工薪收入比父母亲的都高,你掺合在里面瞎嚷嚷干什么?我们这一代人完全对得起下一代。
说什么“房价涨了老百姓不高兴”,完全是无视事实,以偏概全,少数意愿强加于多数人。二十年前中国老百姓的家庭财产只有工薪收入和低值易耗品,而今天中国大多数老百姓家庭中的不动产要占到全部财产的百分之七、八十。房价涨了,大多数老百姓心里挺高兴。
说什么“二套房要限制”,实际上在一线城市户籍人口中买房,基本上买的都是第二套以上房。中国老百姓有两套房,有什么不好,这就是现阶段的消费趋势和特征。
说什么“要大建经济适用房”,实际上经济适用房的实际需要量远没有我们在建规模那么大,因为经济适用房除了价格因素外,还有一个社区因素、物业管理因素、地段因素。经济适用房,今天是作为政治任务,而并不是作为有需求的社会保障住房去建设。在中低收入者下岗待业增多、收入水平下降的今天,让他们去买房,去拉动经济,多少有些滑稽吧。
中国的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是过去三十年中国最为成功的两个单项改革。它对中国城乡建设发展、对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对改善老百姓住房条件、对调整老百姓消费支出结构都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两项改革当然存在着缺陷和非人为疏漏,但那是继续坚定推进改革,而不是放弃改革的事情。中国土地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实践证明是基本正确,不容我们动摇。
上一篇:预言 2011地铁楼盘飙升
下一篇:各国为住房而奔波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