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朝辉认为,目前不少央企、地方国企对于在民企看来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的保障房项目,依然投入,除了企业性质所需承担的地方保障责任外,这些企业客观上拥有与地方政府“讨价还价”的途径和资格,这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
并非所有地方国企都愿意参与保障房。一位上海国资上市企业房地产相关投资部门的人士就告诉本报记者,“如果没有政府明确要求,我们一般不做保障房项目,除非是集团母公司为了通过开发保障房项目盘活手头的存量工业等非商品住宅用地。要去公开市场上拿土地做保障房项目,几乎没有国企会很愿意。”
据国家审计署最新公布的审计报告,8个省区16个城市中,有10个城市2010年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计划未全面落实,实际少供地7335亩。4个城市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用地未按规定达到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因管理办法不完善、配套设施不健全、部门协调不力等,有4407套廉租住房被违规租售或另作他用,有4247套廉租住房分给了不符合条件的家庭,还有4428套保障性住房长期空置。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资金管理也不够严格,此次审计共发现少提取廉租住房保障资金21.49亿元,多申报和挪用等问题金额0.9亿元。
这些问题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不同性质的房企,不能、不愿或不敢参与相应特点的保障房项目背后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保障房体系本身还有太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地方政府手里能够自主支配的,是土地。而地方政府的管理者们也明白,只有给开发商点"好处",才能让开发商来参建保障房。而这"好处"并非保障房自身杯水车薪的盈利,最实惠的也还是土地。”张宏伟直言。
资金瓶颈依然是目前保障房工程面对的第一大难题。据用益信托工作室最新报告测算,目前保障房资金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解决,一是中央财政拨款约占总投资的10%;二是住房公积金贷款约为10%;三是各地政府土地出让金中划拨10%~20%,由此结合相关官方披露的数据测算,除政府资金外,保障房建设还存在着8000亿的巨额资金缺口。
有关部门一周之内两次从政策方面为保障房建设开辟融资渠道,张宏伟则认为,尽管政策上为保障性住房在融资渠道上敞开了大门,但这两种渠道的融资规模,尚不能证实可以支撑保障性住房这么庞大的工程。“地方发债支持保障房建设不像商品房那样有利可图,同时由于资金监管等体制上尚不完善,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中房信分析师崔琳指出,未来保障房的政策走向直接取决于2011年保障房完成情况,但从长远来看,保障房政策的成败与否,则更多的在于后期的持有及运营,前期建设和投入力度越大,后期持有风险也越大。“首先体现在分配机制上,保障房对现有公共政策带来极大的考验。其次,就目前来看,保障房后期管理上往往以政府为主导,而非走市场化运作路径。政府对保障房的持续运营和维护能力,是个考验。”
大部分房企缺席保障房的现状,绝不仅仅是社会责任层面的问题。据本报记者了解,原因恰恰在企业主动意愿之外不愿被提及的一些方面。
保障房工程规模庞大,除了政府相关的投入以外,需要更多社会、市场的广泛参与和推动,这也是目前推动保障房工程的一个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多数地方的保障房项目主要开发企业,依然是本地国资背景的房企,包括一些政府机构旗下的相关开发企业,市场化的开发商尤其是民营企业,参与的比例相当小。
上一篇:淡滨尼“天价”私人组屋以单价88万元轰动业界
下一篇:楼市进入"中场休息" 开发商动作频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