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面积在搞经营
一位在公园里遛弯的老人告诉记者,她家就在附近,原本这里规划的是绿地,但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建了高尔夫球场和会所。“这些都是有钱人消费的地方,就说这网球场,一小时得七八十块,哪里是我们能进得去的地方。”老人指着网球场抱怨道。
从南门进入公园,一个高尔夫球手挥杆的雕塑矗立在记者眼前,道路两侧各有一处圈起来的绿地,周围是高大的围网,这就是网民所反映的高尔夫球训练场。在路西一侧的训练场上,记者看到十几个人正在练习高尔夫球。
高尔夫球场往东,记者还发现多处经营场所,有两家高档餐厅和一家会所,会所北面还有一家网球俱乐部,打球的人不少。记者粗略估计,这些经营场所大约占据了公园三分之一的面积。
官方做出回应
公园年租赁收入达1200万元。4年前即开始外租。
记者就此事采访了北京市地震局应急救援处的相关负责人。这位负责人表示,对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他们只负责业务指导,具体管理归产权单位,也就是说谁建的就归谁管。
据了解,从2007年前后开始,曙光公司就分别与多家公司达成协议,在绿地、公园里陆续建起了网球场、高尔夫球练习场、高档餐厅(会所),获取不菲的租金。
记者随后联系了公园的管理方北京市新兴曙光科贸有限公司,该公司党总支书记韩建国向记者介绍,曙光防灾教育公园占地27公顷,用地原属海淀区四季青镇曙光村(后划归海淀区曙光街道办管辖),而曙光公司就是曙光村的集体经济组织。
韩建国介绍,公园是曙光村根据“京政发1994年7号”文件,在村集体土地上建了一片绿地,该文件规定出于为绿地的日常管理提供必要资金的需要,允许在绿地上适当安排公园和体育、娱乐设施。2005年10月,北京市园林绿化局18号文件批复同意在绿地上建防灾教育公园,公园于2008年5月建成。
韩建国承认,将公园内的地面建筑、草地租赁给其他公司经营是公园管理方的主要收入来源,这笔收入每年大约有1200万元。
地震了马上支帐篷
据韩建国介绍,曙光公司和公园内商家都签订了协议,约定商家必须无条件服从政府应急需要。“如果发生地震,只要政府一声令下,高尔夫球场马上就能搭上帐篷住人。”韩建国说。他同时表示,公园管理方将不再引进新的经营项目。
公园所在的海淀区曙光街道办副主任曹建华证实了韩建国的说法,他告诉记者,曙光防灾教育公园是政府探索“以绿养绿”模式的一次尝试。对于网民质疑的声音,曹建华坦承,的确与当地的居民沟通不够,以后会采取适当形式与居民进行澄清和沟通。
公益公园应最大范围地全天候向公众免费开放,而高尔夫球场、网球场、餐馆则一般不允许免费进入,这就严重违反防灾教育公园建设的初衷。另外,地震避难公园内的建筑设施还应满足防震要求,而地震发生时,这些经营性场所是否成为安全隐患也存在疑问。
在这个事件中,“以绿养绿”是完全商业化的操作手段,改变了公园的公共资源属性,圈占大多数人的绿地,变成少数阶层享用的资源。这实际上是借公益之名,以牺牲公共资源为代价,换取部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
上一篇:清华大学福利分房背后:“福利房”产权归学校
下一篇:南京最牛蜗居诞生 200平米隔19间屋人均不足6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