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他表示,虽然任务完成了一半,但企业自建、限价房以及动用社会力量配建和独立建设的项目仍未公开,还有一些项目仍没有敲定。而这些项目受选址、土地出让情况,特别是资金紧张方面的影响特别大,这类项目如何上报仍需要斟酌。
“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一线重点城市,房价相对较高,具有购房需求的居民也较多,因此中央在保障房建设进展监督上尤为重视,属于重点监测城市。”北京市住建委住保办政策规划处处长张国伟告诉本报记者。
对于北京来说,最大的尝试莫过于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的成立。2011年6月30日,这个专为保障房投资设立的平台中心一次性注资百亿元,正式挂牌成立。显然,该中心在破解融资瓶颈方面被寄予厚望。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开行已同意向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中心提供期限为30年的长期贷款,建设银行北京分行也将提供15年的长期贷款。这个中心初步拟投资500亿元,将来还会研究信托等多种方式,增加保障房融资的渠道。
而同样作为保障房建设重点城市的上海市,日前却成为了保险资金参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首个试点城市。2010年底,太平洋保险公司会同相关保险机构,以10年期债权投资计划的方式,向承担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的上海地产集团提供融资40亿元用于公租房建设。
此外,据记者了解,在上海提出来的“共有产权”保障房建设模式中,“向保障对象出售一定的产权用以回笼部分保障房建设资金”的思路也成为这一模式的核心。
也就是说,在廉租房、经适房等保障房当中,申请人可以先购买保障房的部分产权,比如20%或者30%,政府持有剩下的70%-80%。达到一定年限后,保障对象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将政府产权部分购买过来,最终将这套房屋变成自己的产权房屋。
与上海的这一做法有些类似,广东省高层也在2011年4月进行保障房专项调研时,开始关注保障房“有限共有产权”的方案,即开发商先行开发建设保障房,经营一定年限后再转为出售。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这种“先租后售”的方式在青岛、南京等一些二线城市也已经开始得到应用。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期,地方政府对于保障房建设问题十分敏感。记者多方接触广州住房保障办多位负责人,均表示不清楚情况。而一业内人士透露,各执行部门已收到上级指导意见,指对外宣传保障房的情况需要参照上级意见统一口径。
“危局”之下,各地都开始进行保障房融资创新的尝试。而这其中,由于北、上、广、深四个房价高企的一线热点城市最受关注,因此进行的保障房融资尝试也更多。
上一篇:房地产市场凸显重重危机 新业主产生负资产压力
下一篇:“甬温动车事故”将给保障性住房质量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