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在网上,除了质疑房屋质量缩水的,还有爆料装修、绿化、停车位缩水的,甚至有业主怀疑小区建筑的钢筋变细。一时间,人心惶惶。,在房价回落的大背景下,网上不断曝出房屋质量缩水、配套打折的帖子,特别是开发商用竹竿代替钢筋以节约成本的消息曝光后,业主对房子质量的担心情绪开始弥漫。
2012年伊始:地价那么贵,人工费涨了,材料费涨了,开发商资金链又紧张,真正降价之后的房子会是什么建材制造的?“近日现场考察了项目正在施工的内部情况,发现户型图上部分承重墙部分是空心砖砌的,很是诧异。”到时候房子的质量能有保证么?该不会房价降,质量降吧?从记者这几天调查的情况来看,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收房怕赶上楼脆脆
jon215是某楼盘F户型的业主,日前发帖称,该楼盘在合同中关于外立面的表述是:“外墙高级文化砖,局部高级涂料”,当时售楼处模型也如同合同约定。而实际交房时发现,他家房子的外立面与合同约定相反,变为:“外墙为涂料,局部文化砖了”。jon215特别说明,涂料要比文化砖成本低很多。
“西风狂飙”最近也在为房子“缩水”的事闹心。他是某楼盘4期的业主,该项目因涉嫌虚假宣传致业主大规模维权,迄今已逾一月。2012年新年刚过,又再度被卷入“飘窗门”。对于飘窗”,“西风狂飙”具体介绍说,小区4期的板楼三居是“AI”户型,样板间三居户型是A户型,当初开发商宣传AI是A的升级版。
AI会比A更大更舒服,而后来他们发现4期和样板间的三居户型的客厅飘窗有很大不同:样板间的飘窗约为3.8平方米,但4期板楼的客厅飘窗仅仅变为了1.4平方米左右,使一个原本接近落地的大飘窗变成了一个滑稽的窗户,对客厅的采光和业主的居住舒适度都造成了严重影响。
相对来讲,这些“缩水”虽然在感官上、舒适度上对业主有所影响,但还不至于影响使用安全。房山一项目的业主summywang在看了正在施工的15、17号楼的内部情况后,都开始担心房子的使用安全了,因为他发现户型图上部分承重墙部分是空心砖砌的,他觉得这样的结构对于将来在上面做吊柜,挂电视或者是其他电器都会存在安全隐患,或者根本就不可行。
开发商太缺钱能省则省
记者对十几位房地产业内人士进行采访后发现,半数以上开发商承认,在房价已进入下行通道、市场成交冷淡的行情下,开发商会考虑节约成本,更换一些设计和材料。其中,有开发商明确表示自己的公司就这么做了,只不过做得比较隐蔽,客户并没有发现。
=一向出手阔绰的开发商,为什么会这么做?“太缺钱了。”“真有点儿撑不住了。”业内人士纷纷这样答复。一位业内人士解释说:“开发商的成本,土地是大头儿,一般能占到一半左右,其次才是融资的财务费用、建安费用、税费及管理费用。如果要节约成本,开发商不会轻易在建安费用上下工夫。
现在,开发商扛了快一年了,特别是一些当初市场好的时候扩张盲目,2012年又反应慢没有及时降价的开发商,本身就缺钱,又没有销售收入,真快扛不过去了,也就顾不了那么多了,能省点儿就省点呗。”一方面,建安成本所占比例不大,另一方面在这上面节省带来的风险与责任也更大。#p#副标题#e#
“一些开发商现在是真的很缺钱。”有开发商补充说。据这名开发商介绍,目前有两类开发商最缺钱,一类是摊子铺的比较大的上市公司,当初没想到这种市场情况,定的销售额、利润较高,现在要给股东兑现报业绩了,拿不出来了,不要说业绩拿不出来,保命都够呛。比较典型的就是绿城,现在频频出让项目,如果钱没紧到一定程度,不会把外滩那么好的地段出手的。
还有一些上市公司爱面子,资金紧张没这么公开,但私下里紧锣密鼓地开源节流,在销售上,对一些特定客户折扣能打到6折。还有一类是资金本来就不太雄厚的中小公司,融资渠道少,销售又不好,真正是熬日子。据他所知,京城一个开发商因为年底银行、施工单位等各方债主都找上门来,而他们2011年下半年只卖了十几套房,资金缺口一个多亿。
偷工减料是常用手段
据业内人士介绍,即使开发商降成本,也不是随意降,以至于伤害到工程的结构质量,因为毕竟有政府验收呢,另外,如果让业主知道了,也不会轻易收房,是给自己找麻烦。那么,开发商容易在哪些方面“缩水”呢,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首先是室外公共部位,包括一些社区配套、园林、市政设施等。其中最好运作的是园林,尤其是高档项目的园林,成本从2000万元降到1000万元很容易,比如把一些原定的树龄较长、树冠较大的植被换成树龄较短、树冠较小的;把一些名贵的水杉、法桐等树种换成国槐;把立体的坡式绿化变成平面的,另外再减少一些雕塑、小品等
其次是弱电系统,弱电系统对于一个小区来说是附加值比较高的部分,好的一套设备几百万,差的一套几十万元也能用。有弱电工程师向记者介绍说,2011年,不少小区纷纷在这一项上做减法,比如把一套自动感应的汽车出让横杆换成人工的;把360度监控的云台换成普通射枪式监控头;把索尼的中控系统换成国产的……
最后是楼体公共部位,包括楼体的屋顶、外墙、大堂装修、门窗、电梯等,比如本来是LOW-E中空玻璃,换成普通平玻;本来是高速电梯,变为低速电梯;本来是用大理石铺公共空间,改成瓷砖了……这些都和安全无关,也不在国家监管的范围内,短期内差别不大,但是最终消费者还是会受到影响。
这些做法,是针对已开卖的项目或楼座,因为更改余地比较小。对于还没开卖的新项目和楼座,开发商可能会降低整体的定位,如精装标准、外墙、户型面积等,以迎合市场对低总价产品的需要。对于这样的项目,购房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项目的公摊面积,比如有的项目建筑面积93平方米,但套内面积可能比其他项目90平方米的户型还小。
对于开发商的这些“偷工减料”的猫腻,北京市京华律师事务所的李洪云律师说,这种现象以前也出现过,但因为近期房价降低,开发商资金紧张,问题更普遍了,相关的咨询和案例明显增多,随着2012年一些项目的入住,问题更会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