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城镇化成为十八大之后最重要的发展问题之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其中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什么是高质量的城镇化?不乱占耕地建大马路、大广场、甚至大空城,彻底解决进城农民市民化的城镇化,才是真正高质量的城镇化。高质量城镇化的核心,是改变过去“要地不要人”的旧城镇化模式,解决人的城镇化,实行完全的农民工市民化。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破除垄断。让在城镇打工者能够买得起房子,享受同等的城镇社保、医疗等待遇。继续让三四亿甚至更多的农民工每年像候鸟一样迁徙、漂流,是很危险的,是低质的城镇化。
我国目前名义上的城镇化率为51%,其实有城镇户籍的常住居民不足35%,也就是说有2.6亿人在城镇工作,基本上属打工者,有房者的比例低于1%。这部分人如果真正地留在城市置业,假定一半需要房子,需要城市提供1.3亿套房子。如果我国要达到世界城镇化的平均发展水平(一般在70%以上),还需再增加1.3亿套房子。这两个“1.3亿套房子”才是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难点,因为社保、子女上学等问题相对住房比较容易解决。城镇化的最大难点是如果让这些新移民能够安居乐业,买得起房子。#p#副标题#e#
目前的城镇化征地垄断体制只能带来高房价,要想让农民进城买得起房子,必须破除垄断征地制度。,政府的经济政策就得在以下三个方面着力,这也是农民进城的三个基本前提。比如出台新房地产政策,让现有的房价降到农民进城有支付能力的合理水平。如果房价不能降到合理水平,而是如现在这样让住房市场成为一个投机炒作赚钱的工具,城里的居民都有85%以上的人无支付能力进入市场,那么农民进城如何可能?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来看,尽管仍然在强调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不会动摇,但是效果有限。因此,政府真想让农民进城成为市民,首先要做的就是现有的房地产政策全面调整,让当前以投资投机为主导的住房市场转变为消费为主导的住房市场,让住房的价格回到合理水平,去除住房赚钱功能。可以说,这是当前新政府提出的有质量的城镇化的最为核心的政策所在。如果这个前提条件不存在,那么所谓有质量的城镇化就会成为空话。
同时,有质量的城镇化还得在土地制度与户口制度上进行重大改革,让农民的土地享有可转让与可收益的权力,并由此形成以市场价格机制主导的土地市场。同时,户口制度应该进行重大改革,这样才能够让农民真正选择一个适应他们居住的城市。否则如果仅是规定农民可以进入哪个城市,农民是否有意愿进城还是一个未知数。
只有在上述三个前提条件下展开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否则中国城镇化有可能走上前十年来的老路。而这种城镇化老路是不通的,更不可能成为经济增长之动力。
一定要用市场机制让普通百姓用自己3-5年的收入能够买得起房。而目前农民工的收入估计30-50年想买房也没戏。
如果买不起房,城镇化就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