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摘要: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下大力气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顺时应势之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日前发布通知,部署2013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工作。
通知指出,要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政策,适当上调收入线标准,有序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使困难群众能够获得住房保障、最困难群众优先获得住房保障。
据悉,2013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任务是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通知要求,2013年底前,地级以上城市要明确外来务工人员申请住房保障的条件、程序和轮候规则。要坚持阳光操作、规范操作,确保保障性住房分配结果群众满意、社会认可。全面实施住房保障档案管理制度,抓紧建立住房保障对象信用管理制度,完善失信惩戒办法。
同时,要积极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基本完成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根据国务院决定,本届政府任期内改造各类棚户区(危旧房)将达1000万套以上。#p#副标题#e#
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分析认为,保障房上调收入标准,有利于困难群众能够获得住房保障、最困难群众优先获得住房保障。除此之外,保障房中的公租房比例将会增加,从全国主要城市看,公租房都逐渐成为保障房中的主力。保障真实需要保障群体。
保障性住房的社会意义
产业带动: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相关产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权威测算显示,2010年新增的75亿元廉租房建设投资及其所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可以拉动钢材消费量65万吨,水泥消费量50万吨。同时,此次国家还安排了17亿元中央投资用于棚户区改造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这可以拉动铸铁消费量两万吨,钢材消费量10万吨,水泥消费量30万吨。
刺激消费: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还为今后扩大消费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和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都是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环境和条件的有效举措,都将有利于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