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保,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从2002年开始,国家对城市最低收入人群给予了最低生活补助,也就是所谓的低保。低保保障的是生活困难人群,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的一对低保户夫妻因名下拥有六处房产而渐渐浮出水面,成为全国最富有的低保户。
作为国家级居民经济状况核对试点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近期核查低保人员家庭经济状况,清理出大量潜伏在低保行列中的富裕户,其中一对低保户夫妻名下拥有六处房产,引发舆论一片哗然。“最富低保户”到底处于怎样的生活境况?他们一家三口缘何可以享受低保?记者对此做了追踪采访。
记者在包头市调查了解到,该市石拐区居民吕某夫妻均有重病在身,不能工作。2008年下半年,吕某向石拐区民政局申请享受低保。在简单核实了吕某的家庭情况后,民政部门开始按月为吕某夫妇以及他们正在上大学的儿子发放低保金。
然而在本次核查中,包头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却在房产部门那里发现了惊人的信息:在吕某及其妻子的名下,竟有6处房产,其中包括3处柜台、1个店和2套商品房,总面积逾300平方米。“他家的情况我们都比较了解,但谁也没想到他们两口子名下竟有这么多房产。”吕某所在的居委会主任高换娥回忆说,当初吕某申请低保时,居委会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都进行过入户调查,看到厚厚的诊断书和他家的生活条件后,民政部门觉得吕某一家的确应享受低保政策,因此低保金很快就批了下来。
吕家的邻居王金罗说,他与吕某做了20多年邻居,在他印象中,吕某从小就体弱多病,多走几步都会喘得不行,根本没有什么劳动能力。时至今日,王金罗仍不知道他的邻居是包头“最富”的低保户。
在包头市肿瘤医院,记者见到了一直陪患有乳腺癌妻子治病的吕某。吕某承认,他确实隐瞒了个人的财产信息,但他辩称,有5套房子是他父母的财产,妻子名下的一套住宅则是他做生意的妹夫为防止生意失败破产而留下的“后路”。“老人本想以我儿子的名义购买这些房产,但他当时太小,还没有身份证,就只好写在了我们夫妻名下。”吕某说。
吕某的母亲告诉记者,她的4个孩子中,唯有老大吕某体弱多病,无法谋生,为了保证他以后的生计,老两口只好用一生的积蓄买下4套房产留给他。“没想到却惹了大麻烦”。
404名低保户查出二套房
“我们这次准备对包头市所有低保对象进行核查比对,目前已比对3万多人,还有3万人待查。”包头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介绍,该市这次在内蒙古率先开展了核查比对工作,结果令人冒冷汗。“仅在石拐区的8200多名低保户中,我们就查出404人拥有二套住房,估计还有漏网之鱼。”
这400多拥有二套房的低保户,到底是通过什么渠道上的低保?有没有“人情保”,是否存在恶意故意骗保现象?即将待查的3万多人中,还会惊现何种状况?当地民政部门工作人员对即将开展的工作有些拿不准。
包头市石拐区民政局副局长王建军用“费力不讨好”形容了最近的工作。他说,核实低保对象个人信息需要多部门配合,在信息比对系统还没全面铺开的情况下,大量信息都需要手工核对,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在查出大量“骗保者”后,舆论却让他们倍感压力。“如果不做这项工作,这部分人可能还要继续骗取国家的救济,但查出问题后,却会被舆论推向风口浪尖,甚至剑指民政局失职。”包头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郄仁说,由于城乡居民财产核对平台尚未建立,核查家庭财产、家庭收入情况只能靠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传统方式进行。虽然包头市近年来实行了“一个大厅,联审联批”的申报制度,但仍无法避免骗保者混入低保人群中。民政部已对此现象开始全国性排查。
低保为何如此好骗?
尽管包头地区对“最富低保户”还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惩治措施,但是这一现象却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议论。对恶意骗保者是否“一停了之”?骗保时有发生,为何屡禁不止?又是谁给恶意骗保者打开了后门?
“该享受低保的人费尽周折上不了低保,媒体却屡屡曝光开着奔驰拿低保的案例,我们得深刻反思这个问题。”内蒙古社科院首席研究员潘照东说,骗保现象频现,一方面说明这些人诚信道德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说明政府监管部门失职。
上一篇:傍曲江湖面的天价豪宅 西安亿元别墅惊叹平民
下一篇:胡同里的怀旧创意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