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村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平山镇境内,距哈尔滨市区不足100公里。这里风景秀丽,却不通汽车,不通电,不通邮,不通自来水,没有社区医院,没有学校,也没有村委会。
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黄柏顺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因哈尔滨市修建西泉眼水库,青龙山村被划入淹没区,由当时的尚志市划入哈尔滨市,并被要求搬迁安置。黄柏顺介绍,1998年,他带头响应号召搬迁,但当时的补偿标准还是1993年制定的,由于补偿标准过低,资金难以到位,生产、生活没能妥善安置,已被强迁的村民无奈重返家园,在废墟上重新盖起泥瓦房。
这座村庄里的数百名村民既没有合法有效的户口簿,也没有身份证,更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出门工作、上学,哪怕生老病死。在那里,结婚不能登记,孩子生再多也没人管,但都上不了户口,老人去世后也无法火葬。他们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原始部落的原始人。
起源 拆迁导致丢“身份”
日前,记者来到这个相对封闭的村庄。带路的村民说,这里居住着100多户,四五百人,因为没有合法有效的身份证件,他们就像原始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结婚不能登记,孩子可以随便生,但都上不了户口,老人去世后也无法火葬。
记者走访时看到,村里的房子绝大多数是土坯房,并且破旧不堪。有的房山已经露出了大洞。有的窗户已被下沉的房梁压变了形,塑料布取代了玻璃。这里几乎家家都有两三件电器,最昂贵的是不超过11英寸的折叠电视机,其他两件分别是收音机和电灯。因为村里不通电,这些电器都要依赖于一个简易的太阳能装置。
村民们向记者出示了1998年末有关部门发出的强迁令,并告诉记者,强迁之后,撤销了青龙山村,原有房屋被推倒,电路被切断,水井被填埋。正是这一走一回之间,“身份”没了。记者看到,村民们现有的户口簿还是20年前的绿皮本。
村民江宝富今年50多岁,至今没有娶妻生子,他告诉记者,大多数人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吃饭基本靠自己种,但他有腿疼的毛病,又无法享受农村合作医疗,生活很困难。“白面,一年能吃上一袋就不错了,平时就吃点苞米茬子,大饼子。”
上一篇:永嘉县拆迁匪夷所思 569套安置房被政府出售
下一篇:“天价”房租现身康杰中学 校内外价格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