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反映客体变化和主体状态之间的关系的边际分析方法本身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主体缺位,就将边际分析方法错误且强制地应用在“数量的边际变化和价格的边际变化”关系上,导致了供需决定价格。一方面,“供需确定价格”;另一方面,认为“价格”是自变量,影响“供需”。力态论认为分析“价格”思路应该是“主体才是真正的幕后主谋,价格和数量都是财富(即总量价)的计算因子”。
(1)供求和需求的两种本质差别。力态论的供求和需求是在一个主体上体现自己的实力是否满足自己需求的状态,不同于主流经济学的一个主体的供求满足另外主体的需求的分析。力态论的“供需一体”可以解释主流经济学的“供需分离”,如当货币出现以后,“买”体现需要的是物,“卖”体现需要的是币,卖的数量多,本质是希望交换回来的货币也多,这样力态指数就小,卖的价格就低,和需求多导致买的价格高的道理是相同的。所以,传统的供求确定价格中的“供给”本质上是“需求”的含义。
(2)不是价格驱动行为,而是适当差缺驱动行为。价格变化不是影响所有的“消费者”,而是“影响存在需求未满足的人群”,价格的变化向生产者“传递”了“需求未满足”者的需求向、量、价,导致了生产者进行投资。在管理学中早就存在“需求决定生产”,如引导消费者的消费方式也是打开了消费者的“需求之门”。价格的变化使本身具有需求未满足者达到了交易的门槛,而不是使不需求者改变为需求者。
(3)错误的“价格自变量”定位和引入。“价格是自变量”隐含了市场中某一商品的价格是“统一”的假设,如相同的汽车的价格是相同的,但实际上相同的产品在不同的交易背景中的价格是不同的,即存在差别价格。当我们认识到了“差别价格”的时候,绝对不会将价格假设为自变量,而是将价格作为一种结果,引导下一环节生产或者供其他人交易的参考。所以,供求、价格都是因变量,不能相互为因果关系,就像“皮影戏”中的两个角色(剧情的主题是财富,价格和数量都是财富的演员),都是后台主题操纵的结果。主流经济学由于主体缺位和不清楚价格本质,只有引入价格驱动行动来安排价格的自变量角色。
所以,本网从力态论角度认为,主流经济学仅仅观察到“供需与价格”的某种联系,就贸然认为“供需确定价格”,并没有认识到供需确定价格仅仅是基于“力态论”的一种经验理论。
笔者至此认为,“供需影响价格”掩盖了“强势多分配”的本质,将“强势多分配”的原因转嫁到“弱势者的多数量需求”,是强势从“认识论”角度安抚弱势的理论,是一种更甚于“愚民政策”的有利于强势者分配的“惑民理论”,比“愚民政策”更高明的“剥削舆论”,如联盟垄断增加分配实力,掠夺弱势群体、弱联群体的利益,而把责任转嫁为“需求的人口太多”。不管“供给大于需求”,还是“供给小于需求”,强势者都会寻找到有利于自己的、类似于“供需决定价格”的借口。
认为供求仅仅是影响力态的多种因素之一,不是“供求决定价格”,也不是量大从优,而是“力态决定量价”含义包括:一是个体力态方面,生产力越高,客体数量越多,客体价值越高;生产力越低,客体数量越少,客体价值越小。主体力态越大,边际力态越小,要价越有利;主体力态越小,边际力态越大,要价越不利。二是群体力态方面,力态越强,量价越利;力态越弱,量价越损。概称为“越强越利、越弱越损”。
上一篇:山居地产深情庐山恋 地产市场进入全城热恋
下一篇:保障房建设与经济扩内需双管齐下 现一举两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