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保障房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获全面启动,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加大了保障房的建设和投入力度。记者了解到,在去年的保障房建设资金来源中,除中央政府、省级人民政府以及市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外,相当一部分资金通过社会机构投入和筹集。
2011年,保障房进入了更大规模的建设阶段。住房城乡建设部党组书记、部长姜伟新2011年底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表示,要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2年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700万套以上,基本建成500万套以上,竣工量要高于2011年。
保障房建设资金需求大
在重庆,财政局有关负责人在不久前结束的地方两会上披露,重庆房产税征缴基本做到“应收尽收”,征收率在99%以上,征收金额超过9000万元,如今已达1亿元。重庆房产税收入全部用于公共租赁住房的建设和维护。
“2012年保障房新开工数量虽然有所下调,但实际的年度在建规模以及竣工规模会超以往年份,相对应的对资金的需求也会创历史纪录。”陈国强说。在他看来,与2011年相比,2012年的保障房建设在资金配套上的压力将更为严峻。
据测算,2012年实际在建工程量有1800万套左右,媒体援引一位参加全国保障房座谈会知情人士的观点认为,2012年保障房资金压力可能会攀升到1 .8万亿至2万亿元之间。专家认为,除了政府主导之外,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障房的投资。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将大于2011年。中央财政分担更多是地方政府的普遍希望。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保障性安居工程,按照现有的事权划分和财政体制规范,应该是地方事权,就是省级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中央给予适当补助。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一直备受期待,“保障房建设资金的主体来源是财政,”但各级财政压力较大也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会议上表示 ,2011年中央财政大幅增加资金投入,共下达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1709亿元。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在中央代发地方债或自行发行地方债规模有限、个人住房房产税试点地区取得的房产税收入较低的情况下,还不得不面对土地出让收入下滑的现状。2011年5月财政部和住建部发文要求各地严格按照土地出让净收益的10%计提保障房建设资金。
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年全国13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9052.3亿元,同比减少11%。其中住宅类用地12666.8亿元,同比减少23%。四大一线城市中,上海土地出让金虽均过千亿,但比2010年分别减少16.1%和35.7%,降幅非常明显。广州和深圳的土地出让金则分别为303 .5亿元和192 .4亿元,位列榜单前十之后。
资金投入须形成制度化体系
陈国强表示,2012年按1.8万亿的资金需求计算,中央和各地方投入的比例大概在30%到40%左右,所以,保障房建设还要引导企业来参与、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保障房建设领域。另外,有些地方正在尝试另一种模式,即政府供应土地时确定其用于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各类企业通过市场方式获得相应地块后建设公租房并拥有其所有权。
对此,住建部副部长齐骥2011年“两会”期间曾提出,经济适用住房和“两限房”的建设,主要由社会机构通过市场运作方式来解决。在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建设的主要模式中,除政府出地、政府投资、政府管理的模式外,还要采取“政府出地、企业出钱”模式,即政府划拨土地,吸引社会机构来参与建设。
此次财政部发布的《通知》明确提出,各地要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成立专门企业负责建设、运营、管理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引导企业通过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吸收社会投资等筹集建设资金;通过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现有企业进行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运营和管理。
各地对商业银行发放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贷款可按规定予以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15年。另外,还将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努力降低保障性安居工程成本。陈国强表示,保障房建设将是将来政府住房政策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保障房建设资金投入上需要形成制度化的体系,否则只能是一个短期行为。
上一篇:清水台新市镇棚户区改造工程频现新奇“亮点”
下一篇:广州官方智库成立助阵房地产市场权威数据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