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持续从紧、库存日益增加和资金日渐紧张,当前房企危机正逐渐加重,今年中国楼市将遭遇更大的调整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再无心、无力重新杀回这个行业。事实上,即便楼市暂时遭遇冰封,但还是有不少开发商、资本大鳄对楼市虎视眈眈,准备伺机而上。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随着中央严厉打击投资投机调控楼市,量价齐跌成为楼市主基调。2011年12月19日,北京市住建委发文称,北京东方时代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473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后未依法申请延续,或工商营业执照已注销。根据有关规定,已注销上述企业的开发资质。
这一波房企消失潮将会持续进行,甚至会呈现加剧势头。据北京市住建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京市房地产资质有效期内的企业约有3000家。而来自北京市国土部门的数据显示,最近几年来,北京市每年公开出让的经营性土地的平均供应规模不足200宗,而且今后经营性土地供应规模越来越难以超过这个数字。相当数量拿不到土地的房地产企业将不得不“出局”。
房企注销潮、并购潮、退房潮等等,这些都是表象,背后是中国楼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楼市暴利正在逐渐褪色。一方面是投资投机性需求受到抑制,市场受到冻结和分流,销售遇冷,库存上升;另一方面是融资成本、拿地成本等提高,房企资金压力巨大,现金为王渐成共识。
世联地产分析师认为,房企间竞争加剧乃至并购加剧,成交下降,房价调整仍将是2012年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各类资本彻底放弃地产业,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只是在等待机会。眼下中国房企普遍采取的措施是深入内地三四线城市,继续维持高额利润,如万科、保利、碧桂园等企业近年来持续加大对三四线城市布局的力度。
应该看到的是,一方面高房价确实不可持续,楼市过去一直是暴利行业,房价收入比较高,严重影响民生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另外,通过经济结构调整、产能重新配置,中国经济不仅有出路,而且将找到新的发展机遇,这势必将促使中国政府更有决心调控楼市。
上一篇: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是否与之调控措施相违背
下一篇:财政部要求创新资金支持方式保障安居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