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文章
摘要:7月18日,财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盘活存量财政资金;而此前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例会强调盘活存量货币;这是对国务院“盘活两个存量”精神的落实。
这些年来,宏观调控总体成效明显,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但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风险和矛盾,其中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长期可持续稳定增长受到了威胁。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冲击,全面暴露了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的问题,内需不足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大症结。为此,4万亿元投资加10万亿元信贷最终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迫不得已的选择。
现在,4万亿元投资的后遗症,已经逐渐显现,譬如,产能过剩、通货膨胀、资产泡沫特别是房地产泡沫越积越大,已经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最大风险之所在。
内需的提振,靠继续加大投资已经不再可行,惟有通过提高居民消费率入手。而提高居民消费是个系统工程,从资金层面讲,关键是要将财政资金应用于惠及民生的社保体系建设,要将信贷资金用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当前,一方面是大量财政资金沉淀闲置,另一方面是许多地方出现财政收支“告急”,症结在于中央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根子在于中央部门资金管理的条块分割。在“跑部钱进”的背景下,财政资金很难做到科学预算、合理使用。
在货币存量规模巨大的背景下,市场上出现所谓的“钱荒”,关键在于地方融资平台对金融资源的畸形占用,症结在于中国地方区域经济的恶性竞争,不论在基础货币发行,还是在商业银行派生货币过程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引擎”作用。
在中国现行货币发行制度下,地方政府主导的区域经济竞争和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投资下的信贷扩张,实际上已成货币创造的主要内生方式。这一方面让基础货币的发行失去商品物资的支撑,另一方面又让信贷扩张失去资金成本的制约。
一市长曾说,土地这么卖下去肯定有问题,但若现在停了土地财政,地方政府还不上债全得破产。我的前任借了一屁股债做出政绩被提拔走了,我累死了去还债,领导和群众都会认为我没本事啥也干不成,我只能把窟窿再搞大。
“把窟窿再搞大”,这是地方的普遍心态,这就势必形成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占用。因为在金融资源的竞争中,地方平台融资除了有不惜成本的竞争优势,还有着政府信用优势,行政干预优势,以及融资抵押优势。
政府信用优势,行政干预优势,以及地方平台融资的不惜成本,许多人都可理解,但感到难以理解的是政府融资抵押优势。要理解政府融资抵押优势,就不能不提到金融机构放贷时的抵押偏好。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金融机构在放贷时,最重视也最偏好的,往往是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抵押担保。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从理论上讲,出让土地使用权已交足了地价款,所以在实现抵押权时,容易变现且手续相对简便。
更何况,这些年来,大家都相信了地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因此,国有出让土地使用权抵押被认为是含金量最高的。有统计显示,2007~2012年,全国土地供应率仅为56%,其他44%“批而未供”土地,有相当部分是作为“出让土地”抵押在银行手中。
财政资金的沉淀闲置,地方平台占用金融资源的规模巨大,这两者叠加作用的结果,不光影响到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还从总体上抬升了社会融资成本,更严重的是还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2012年,中国M2/GDP之比再度创下历史新高,达到1.88倍,这意味着1元钱的货币供应,只能拉动0.53元的GDP。资金使用效率如此低下,不光是悬在房价调控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更是在通胀中悄无声息吞噬民众财富的巨大黑洞。在这种背景下,提振居民消费,谈何容易?
提高居民消费是个系统工程,盘活“货币存量”和“财政资金存量”,可谓是抓住了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牛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