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在北京大学教师群体内部,也有不同的说法。所建住宅能否真正分配给有住房困难的青年教师,也是未知数。“北大就是这样,有的教师房多,用于出租,有的教师因为需要却必须租房……房产复杂而保密。”一位网民在微博上说。
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杰担忧,清华、北大的政府送地优惠,会引发其他高校的效仿。“此例一开,其他高校一样会加紧向政府施压,要求送地、赠地。于是,最后大家就拼谁的校友后台硬,谁与政府的关系铁。于是,幕后交易层出不穷。”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则担忧,高校自建房如果列为社会保障性房源,将会使保障房建设缩水。“部委、央企、高校中有社会声望的、有资金关系的、有行政动员能力的,把单位自建房按照保障房的名义放到自己的名下,那么保障房也不会让社会住房变得更加公平。”
但前述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则认为,即便不让高校自建房,很多青年教师也符合申请保障房的标准,到社会上排队同样会占据大众的保障性房源。“高校自建教师住宅,政策上没有不允许。我从来不认为只有房地产企业可以开发房地产。北大为什么就不可以自己建房呢?”
该负责人认为,关键要看高校建房的面积是否符合保障房的建设规定,以及建房资金来源是否占用国家财政拨款。
究竟该如何看待高校自建教师住宅行为?又该如何解决高校普遍面临的青年教师住房难与引进人才之间的矛盾?
上一篇:高尔夫球场之五宗罪 巧立名目一路绿灯前行
下一篇:襄阳土地违法严重 称水泥路上撒种系复耕措施